160548v3qnbbdmhudzamal

揭秘烧脑新剧,高分佳作燃爆智商!家庭影院热门电影推荐!

[复制链接]
查看888 | 回复0 | 2025-1-23 15: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苹果就爱拍神叨剧,还很长很长,一集就将近一个小时。

我自己都已经记不清,这几年看了多少这种有头没尾的电视剧了。

但是新剧一出,马上又成宿成宿地看起来。



《群星》(Constellation)目前更新了6集,我认为质量高于大多数的苹果剧集。

翻了一下评论区和讨论小组,大家就「叠加态」和「平行宇宙」的问题争论不休。



有的人说A宇宙、B宇宙;

有的人反驳叠加态是同时存在两种状态,不能说不同宇宙。




但是我个人体验呢,不论是叠加态还是平行宇宙,其实观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都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可能性。

但是这个创意不错,毕竟「平行宇宙」已经被“糟蹋”得不行了。



01

本剧的宣传亮点是——「绝命毒师」团队打造。

导演米歇尔·麦克拉参与制作过《权游》《毒师》《风骚律师》《行尸走肉》《X档案》《西部世界》。



「老麦克」——乔纳森·班克斯。



女主角劳米·拉佩斯

是分饰七角的“初代龙纹身的女孩”;

是《异形》系列里的伊丽莎白·肖 ;

劳米是众多影迷深爱的酷girl代言人。



钢铁侠管家“贾维斯”——詹姆斯·达西;

去年还刚在《奥本海默》里,出演了英国物理学家帕特里克·布莱克特。


詹姆斯·达西是个典型的英国演员,出身于话剧舞台剧。

我看过印象最深的,是他与本·卫肖出演的《云图》。



阵容简单一说,我们今天主要看看大家聊得最热闹的设定——叠加态。

这类作品不常见,我印象中《科佛洛悖论》,以及刘慈欣很爱用这个概念。

比如《三体》里的幽灵舰队,还有大刘的《球状闪电》,也是一部典型的讲叠加态的作品。



要彻底理解这部剧,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些简单的理论。

当然了,我也是这方面的半吊子,说得不一定非常严谨,但是肯定简单(HAHA)

我很喜欢讨论这些问题,大家也可以一起在评论区聊天。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高中课程,但是高中没有引入观测,只是讲波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在我们对于宏观世界的理解中:

子弹永远只能是一颗子弹,一次只能瞄准一个点;

水波纹永远只能是扩散开来的,动一下就会产生波动。



所有的事物都遵循这个特性,粒只能是粒,波只能是波。

但是到了微观世界,一切都不同了。



著名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这个不详细讲了,我们还是举例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默认事物是有连贯性的。

比如我们的客厅里摆上了一桌饭,然后回到卧室,再返回客厅,这一桌饭还是原来的样子。

我们默认,不论我们是否看着这桌饭,只要没人动,就永远在那里。

但是打游戏不同,游戏中的NPC在数据层面被叫做“对象”。

当你离得远了,就不会给你加载渲染了。

而当你离开这个场景,去了别的地方。

为了节省内存,这个「对象」就会被“销毁”的,等你回来的时候再重新创建(读取)

而在微观世界,在电子(光子)的情况下:

你看一眼,它是一个粒子,你转过头去不看它,再看它,它还是粒子。

但是在中间你不看它的这个过程中,它已经不是粒子了,它变成了一个波函数。

是你的观测(测量),让波函数坍缩成了一个粒子:电子(光子)

就像游戏一样,不看它的时候,它就不“渲染”了……





‍‍‍‍我们最熟悉的哥本哈根学派(也是主流学派)认为:

(在量子边界内)波函数在被观测后产生了坍缩;

多世界诠释认为,量子信息实际上还是多世界经典信息叠加的结果。

而我们的测量,确认了其中一个版本的信息;

而退相干图景下,包含多个不同方向的诠释。

它们的相同点则是认为,未观测到的粒子全都包含量子信息。

处于相互纠缠的状态,测量破坏纠缠的过程,也被称作退相干。

所以,《群星》的评论区争论的,并不是两个天差地别的方向。

而是对双缝干涉实验的“过程”中具体发生了什么,进行的不同诠释。

这个问题早就是各学派争论的焦点了。

只不过需要强调一点,这个「观测」,与我们理解的「观测」不同。

而是实验中标记了电子的路径信息,也就是你无论用什么方法测得电子通过哪一条缝,就是被所谓的“观测”了。

它就表现出粒子性(干涉条纹消失)。

跟常规理解的什么人眼啊,机器啊,监控啊什么的没啥关系。













顺便提一下,双缝干涉的恐怖,其实在于「延迟擦除实验」

简单说,就是有个光子,它在通过双缝的时候,已经“知道”了未来是否会被观测,然后“决定”否进行干涉。

另外肯定会有很多朋友提到“薛定谔的猫”,这个思想实验太出名了,我们也不展开了。



02

好,回到《群星》里一会儿。

故事背景,是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设计和建造的一个物理研究机构——冷原子物理实验室(CAL)

这个是现实中存在的机构。





剧中的冷原子实验设备⬆️

这东西有啥用呢?

液体化的氦气是冒泡的,降低温度会增加密度。

但是降低到2.2k(-270.95摄氏度)的时候呢,液态氦会停止起泡,



而且密度会突然减小,变成像水晶一样的透明。

它的热传导率无限无限无限大,变成一种无粘性、无摩擦的「超流体」。

被称为「静止的液态氦——氦Ⅱ」



超流体体有什么用?

无粘性:制造高速轴承、液体潜射器和精确仪器等。

无摩擦:制造高精度测量仪器、纳米器械以及超导材料。

快速传导热量:制造高效冷却设备、热能转换工具以及超导体相关研究。



在低温物理学研究中,超流体还被用于模拟宇宙的早期状态,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同时,超导体的研究也离不开超流体的特性。

用于制造精密的生物传感器和生物材料,具备无毒、无刺激性的特点。





它可以在体内定位和修复组织,为医学诊断和治疗领域带来更多可能性。

那为什么实验室要搬到空间站呢?



因为在这里可以摆脱万有引力的影响,没有任何重力干扰。

这个实验室,就是要研究温度降低会形成「超流体」背后的机理。

为什么好好一个个调皮捣蛋的原子,绝对零度以后就变成乖宝宝了?

这个理论最先是由前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朗道完善的。





物质的宏观状态,只是表象,微观粒子的运动,才是本质。

也就是说,如果我能知道组成一个物体、一个人的所有的粒子的属性,那么我就能推算出宏观下的状态。

也就是说理论上,如果我们能知道组成一个胚胎的所有基本粒子的所有准确属性,那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胚胎长大以后的状态。

能够预测未来的「拉普拉斯妖猜想」,观点就是由此而来的。



但是现在我们也知道了,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数量太多,测不准等等原因,注定了不可能把每一颗粒子都算清楚,最多只能计算概率分布。



另外就是预测和计算的这个动作,还会造成对计算结果的无限递归,无法得到结果。

这个问题,在刘慈欣的另一部小说《镜子》中,也有精彩的诠释。



1924年,在朗道完整了「超流体」的概念之前。

印度物理学家玻色就给爱因斯塔寄过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爱因斯坦猜测:





萨特延德拉·纳特·玻色⬆️

虽然我们无法同时准确计算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可我们能把位置和动量同时达到一种最低能量态。





举个栗子:军训的时候,大家都在操场上自由活动,这时候教官突然说集合(可能不是太恰当)

原本各色各样,随时都在变化,没办法观察统计的群像,变成了一个整齐的方阵,行为如同一个人。



众多粒子被激光冷却为凝聚态的过程⬆️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思想实验,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273.15℃左右的时候)

他们就会凝聚在一起,集体变成一种「凝聚态」。

人们把这种变化,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关于这个理论,有一部电影大家也可以看一下,叫做《幽冥》





1924年,爱因斯坦提出这个理论,可直到1995年,才得到印证。

三位物理学家,还因此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因为「液氦超流体」理论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不止上面这三位。

还有1996年的三位,和2003年的三位。





1999年,来自丹麦的女物理学家莱恩·韦斯特加德·豪(Lene Vestergaard Hau,哈佛大学)

利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把光的速度从30万公里/秒骤减到17米/秒。

到2000年,她更是在光领域登峰造极,直接将光给“冻结”了,时间长达一分钟之久。



还记得《三体》里的「宇宙安全声明」?

即降低自己星系周围的真空光速制造黑域(低光速黑洞),将自己的星系与宇宙其余部分彻底隔绝。

科幻作家的很多惊艳概念,绝对不是拍脑门想的。



好,理解清楚了这些,我们才能知道,影片中的「冷原子实验」究竟是在干什么。

国际空间站「寸土寸金」,所以工程师不得不压缩原子物理设备的大小。

将原本填满一个大房间的设施,压缩到一个冷藏箱大小的箱子内。



该设备利用激光来冷却到更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从而创造出 BEC。

不过与剧中不同的是:工程师还必须设计屏蔽层,以保护脆弱的BEC免受干扰。

而且,实验只有在国际空间站上的成员睡觉之后才运行,以尽量减少任何活动可能造成的干扰。

剧中大家则不停的来来回回游荡。



当然了,他们在剧中说要得到一种新物质,是比BEC更高级的物质。

后来在带回来的设备数据中,他们得到了一种粒子和波同时存在的状态。







但理论不会变,都是试图完全控制或者说更准确测算微观世界的粒子,结果被微观世界“反噬影响”了(我猜的)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这部剧可以叫《粒子的复仇》。





03

《群星》已经出了六集了,第一集和第六集非常重要。

这两集用了两个不同的视角,演了同一时间,同一场景的下的不同状态。





阿波罗18号是美国宇航局计划的一次登月任务,计划于1972年发射。

然而,这次任务最终被取消,引发了一个有关阿波罗18号的谜团。



当然了,我相信现实中大概率是真的因为经费和经济压力。

但剧中却以此做文章,借用现实中事件背景,让故事显得更加神秘。

在剧中阿波罗18号就出现了两种状态,是引发后续事件的关键。



回到当下,在冷原子设备启动后,宏观世界变成了不确定的叠加态。

一种是进行冷原子实验的状态,就是第一集的主要场景。

黑人宇航员保罗,在进行冷原子实验。





另一种是冷原子实验被取消状态,就是第六集的场景。

在这个状态下的空间站中,保罗进行的是培养莴苣的实验。





接下来,冷原子设备启动,宏观直接受到影响,开始具备微观世界的特性:

测不准,叠加态,一会儿互相干涉,一会儿坍缩。



男主保罗和女主乔分别在不同的状态下死了一个,活了一个。

而死了的状态,又会不停地与活着的状态相互穿越干涉。

与平行宇宙的不同点是什么呢?

被「微观化」影响的男女主,并不会以特别真实的实体去到另一个世界,而是会时不时以幽灵状态出现。

死了和活着的两种状态会同时存在,两种状态是一个人,具备共同的肌肉记忆和时隐时现的大脑记忆。

最典型的就是活着状态的女主乔其实是不会弹琴的,但是可以不由自主地弹起来。



两种状态的主要差异:

冷原子实验存在的女主(死亡,尸体留在空间站)

婚姻破裂,出轨自己上司,没教女儿瑞典语,会弹钢琴。

种菜状态的女主(存活)婚姻美满,未出轨,教女儿瑞典语,不会弹琴。



活着的女主是不知道冷原子实验设备的,她只是带回来了,但是并不理解那是什么。

这个地方是引发争议的最大的点,我返回去看了看,剧情有意误导观众出现更多可能性。

但我目前认为就两个状态,以及会许还有一个「阈限空间」。



实验状态的女主女儿爱丽丝,不会说瑞典语,而且叫自己母亲为妈咪(mommy)





种菜状态的爱丽丝,会说瑞典语,叫自己的母亲为妈妈(mama)

实验状态的保罗妻子叫芙蕾达,种菜状态下的保罗妻子叫艾莉卡。



但是最重要的是,前面我们说的,当年的阿波罗18号上,就已经发生过一次叠加态了。





种菜状态中,阿波罗18号发生故障,巴德没有修好故障,两名宇航员死亡;

冷原子状态中,阿波罗18号发生故障,但是亨利修好了飞船,没有人死亡,他也成为了英雄。









但是我认为,亨利和巴德互换了,所以种菜状态里的巴德实际是“亨利”。

他明明挽救了飞船但是却成了背锅侠,所以他在游船上接受采访才会一直否认。

而在实验状态的亨利,实际上是没有救成队友的“巴德”。

他发现了变化,因此着手研究启动冷原子计划,让现在的宇航员吧冷原子设备带到公交站。

他是想把自己再换回来吧?

也可能只是想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一季总共八集,不知道编剧会怎么收尾,就前六集看,悬念拉满,还是挺好看的。

所谓叠加态的概念其实只是个噱头,在观感上来看,还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毕竟微观世界的性质想要平移到宏观世界,只能这样表达。

只不过两个世界偶尔能互相看到或接触到。

像两个泡泡一碰就破,所以只能维持很短时间。

叠加态在剧中就是两个世界能重叠的区域,在这里,两个世界的人可以接触很长时间。



这篇文章从过年就开始写,写了好久,试图把这些概念搞明白再讲明白,发散了好多内容。

物理学是一门非常有魅力的学科,量子物理更是。

对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不论能不能看得懂,能懂多少,这些理论都可以帮助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短暂抽离。

理论物理是治愈系,有任何烦恼的时候,翻一翻这方面的作品,科普短视频也行也行,都觉得自己的喜怒哀乐特别的渺小,然后一切都释然了。

最后说一句,不论《群星》的故事后面会不会草草结尾,你永远可以相信苹果对科幻场景的制作、掌控和呈现实力。





全文完,图片源于网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vatar

4

主题

0

回帖

52

积分

初级会员

积分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