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548v3qnbbdmhudzamal

天鹅湖(Swan Lake)|《经典唱片相对论周刊》

[复制链接]
查看1028 | 回复0 | 2025-1-26 12: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唱片,我们发烧友虽然耳熟能详,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栏目,介绍一点和音乐史(正史野史都有)相关的知识。并推荐一个我们觉得不容错过的经典版本。

看了以下文字,即使欣赏发烧大片,都会觉得有几百年西方音乐史托着,底气十足。(版本推荐、选题创意:古强)

今天说说老柴,柴可夫斯基。老柴在我们父辈的心目中,他与贝多芬一样,几乎就是西洋古典音乐的代名词。“老柴”这个亲切的称呼,在我们嘴里似乎在称呼隔壁“老王”,亲切程度可见一斑。



柴可夫斯基

如果说贝多芬是以“崩崩崩,崩---崩---崩”的《命运》交响曲,让很多中国人熟知古典音乐的,那么老柴,则是“嘣-嘣-嘣-嘣”的《天鹅湖》之“四小天鹅”巴蕾舞曲让大家建立了和古典音乐的天然关联。今天我们主要说说芭蕾舞,《天鹅湖》,还有老柴。

1.

柴可夫斯基出生在一个小贵族家庭,他父亲是个矿冶工程师。原配去世后,续弦了一位法国移民家庭的小姐,她便是老柴的生母亚历山德拉﹒安德列芙娜。

法裔母亲是家里为数不多喜欢音乐的人,受母亲和法国家庭女教师的影响,老柴从五岁开始学钢琴并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学琴仅仅几个月后就能熟练演奏弗里德里希·卡尔克布雷纳的作品《Le Fou》。



老柴的生母亚历山德拉﹒安德列芙娜。

传说,老柴母亲于1854年死于霍乱后,十四岁的老柴还曾作了一首圆舞曲来纪念母亲。

命运总会眷顾天才,后来,工程师出身的父亲鬼使神差地出任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正在当公务员的老柴,得以辞职重返校园,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这时已是1862年,老柴22岁。沾校长爸爸的光,老柴受到了非常好的古典音乐系统教育,并且在音乐系主任的指导下,继续钢琴学习。

但是,万万没想到,毕业即失业也同样发生在天才身上。当老柴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之后,他爸爸已经退休,人走茶凉。经济上的压力使他不得不接受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职。老师的待遇在当时不算特别好,肯定比不上他原来担任司法部文职的工资,但好处是他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创作。



Tchaikovsky (left), aged 8, with his mother Aleksandra (seated), his sister Aleksandra(leaning on her mother's knee), half-sister Zinayda (standing behind), older brother Nikolay, younger brother Ippolit, sitting on father Ilya's lap.

他的第一号交响曲“冬之梦”就是在从事教职的第一年完成的。令他失望的是,这部作品推出后观众反应平平,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水花。接下来的十多年,老柴一直窝在音乐学院主业教书,副业搞创作。

直到1877年老柴“精神奔溃”离开高校才终止了他的“教书职场生涯”。

2.

老柴的音乐有极强的个性,旋律很容易辨认,肖复兴先生在《音乐欣赏十五讲》是这样概括的

那些美秒的旋律仿佛神话里藏在森林中的怪物,可以随时被他调遣,为他呼风唤雨。在他那些我们最能够接受的有美而缠绵、忧伤而敏感、忧郁而病态、委婉而女性化、细腻而神经质的旋律里,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的感情是那样的强烈,有火一样的吞噬魔力,有水一样的浸透力量,也有泥土一样厚重的质朴。。。

和旋律有美的莫扎特,门德尔松比起来,老柴的音乐中有烈酒,有借酒消愁,有彷徨苦闷。老柴的传奇经历几乎是从精神分析角度研究作曲家的一个样本。



年轻时候气质忧郁,内心涌动的老柴

上面说到老柴的崩溃,他崩溃后离开了高校。让他崩溃的人正是他的妻子,也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比他小8岁的安东尼娜·米柳科娃。

37岁的新郎老柴和31岁的新娘米柳科娃在1877年7月18日在莫斯科圣乔治教堂举行的婚礼,见证人是新郎的哥哥阿纳托利和他的朋友欧西夫·科特克。婚礼后仅仅8天,两人于7月26日结束蜜月回到莫斯科时,他已经精神濒临崩溃。周遭的人都能看得出来他的状况很不好,但是没有人知道有多么严重性。



37岁的新郎老柴和31岁的新娘米柳科娃在1877年7月18日结婚了

不久抑郁的老柴跳河自戕,但是随后却因为受不住河水寒冷刺骨而放弃。这一跳的后果是染上严重的肺炎,昏迷了整整2天。精神上完全崩溃的老柴逃到圣彼得堡。他的弟弟安纳托利到圣彼得堡火车站接他时,几乎认不出面前那个胡子拉渣的憔悴男人。

到底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个男人仅仅在婚后二个礼拜就企图在冰冷的莫斯科河中自杀?到底是彪悍女以死相逼写信倒追强按牛喝水还是出柜男同志骗婚终未能成功掰直?音乐史上吵了一百多年还没结果。



音乐学院学生Iosif Kotek

其实早在结婚前,1876年底,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就表到过,他深深地爱上了他的音乐学院学生Iosif Kotek。莫斯科近郊的“柴可夫斯基博物馆”馆长波莉达·韦德曼女士(Polida Veydman)比较认同柴可夫斯基的传记作者认为他是男同性恋的说法。她道:“你只要阅读柴可夫斯基的信函、日记,就会发现,他对自己的隐私,从恋爱到失恋等等都有坦白的描述。否定他是同性恋者很荒谬”。

其实老柴在更年轻的时候,也曾谈过一次恋爱,那一次情感的结束,也是因为同性恋。恋爱对象是保加利亚著名的次女高音Désirée Artôt。



Désirée Artôt in the 1860s

老柴和他妻子分手后,再也没有见过面。他躲她躲到了瑞士疗养后来又住在基辅妹妹家。但会定期寄生活费给她,到死为止两人的婚姻关系都还保持着。

柴可夫斯基在他的书信和日记中称他的妻子和婚姻是一个“可怕的伤口”。随着他的成功,她就更被丑化了。被口诛笔伐成一个庸俗的、贪婪、淫邪的坏女人,一个摧毁天才的疯女人。直到安东妮雅在1896年被诊断出有精神病。这次是真疯了。

3.

此刻的老柴潦倒到极致,突然出现了一个女人,不!是命运女神——她有钱、丧偶、品位不俗。她就是鼎鼎大名的梅克夫人,全名叫娜杰日达﹒冯﹒梅克。他们关系的传奇之处在于——互相写了14年,超过上千封信,却从来没有见过面。



娜杰日达﹒冯﹒梅克

每年,梅克都会赠予柴可夫斯基六千卢布,并在离莫斯科90公里的小镇克林为他买了庄园。这为柴可夫斯基解决了经济上的困境,使他能安心创作。



梅克夫人在莫斯科郊外的克林小镇为柴可夫斯基购买的庄园

梅克夫人是位了不起的慈善家,她无偿赞助了很多音乐家,比如德彪西、尼古拉·鲁宾斯坦等人,但是她和柴可夫斯基的这段笔友情谊是最为人称道的。有人说,没有梅克夫人,就没有后来的柴可夫斯基。她深深地懂得他的音乐和才华,哪怕在他还没有写出那些伟大的作品之前,她就已经比其他人更懂得他的伟大。



庄园经过修整,现为柴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馆

这个时期是柴科夫斯基在创作上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第4、第5、第6交响曲以及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以及许多浪漫曲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她和老柴于1877年至1890年间互通的信件达一千两百封。在她的坚持下,两人从未见面。但在机缘巧合下他们曾在意大利佛罗伦斯偶然地碰上,就是那种人群里一眼认出,凝视她,最后擦肩而过的云淡风轻。至始至终,他们没有上前互认,没有亲口交谈。



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的信件手稿

他和女恩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对她怀抱什么样的感情,算得上老柴的第二个未解之谜。

这段关系维持了十四年,直到梅克夫人破产。此后她身体每况日下,并染上了结核病,在1893年老柴过世三个月后,她因病窒息去世。



创作第六交响曲“悲怆”时,梅克夫人已中断了对老柴长达十四年的经济资助和通信,此举让老柴感到了巨大的落寞和茫然。大部分历史学家都认为老柴死于霍乱,很有可能是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

但音乐史学家Aleksandra Orlova在他未出版的《柴可夫斯基点滴》(Tchaikovsky Day by Day)一书手稿中提出了老柴服用砒霜自杀的推论。他认为,正是因此,才会出现死亡日期和尸体处理遮遮掩掩,前后说词不一。



老柴的出生地:卡姆斯科·沃特金斯克(Kamsko-Votkinsk,该镇现在是柴可夫斯基博物馆和作曲家雕像的所在地。

这也是老柴的未解之谜之一。它和抑郁症、同性恋并列为谁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可疑猜测。总之,1893年,在第六号交响曲《悲怆》首演九天后,老柴死于圣彼得堡的家中,死因成谜。

4.

当我们在一个世纪后,看到全世界美轮美奂的《天鹅湖》持续演出时候,其实很难想象老柴的悲苦。而听到老柴作为天鹅般绝唱的第六交响曲《悲怆》的时候,你也很难想象这位作曲家创作了如此美丽的《天鹅湖》。下面重点说说芭蕾舞和《天鹅湖》。



天鹅湖于1877年首次演出,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支芭蕾舞作品

老柴时代,尽管薪水不高,芭蕾女舞者在战斗民族俄罗斯人心中却是备受尊敬的职业,也是老少爷们最想约会的对象。

自从19世纪柴科夫斯基作曲的不朽佳作《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芭蕾舞剧在俄国上演,世界芭蕾艺术的中心就从巴黎转到了圣彼得堡,直到今天,俄罗斯依然是顶尖男女舞蹈家的摇篮,也为世界各大芭蕾舞团源源不断的输送芭蕾舞巨星。



会跳芭蕾舞的女人总让人浮想联翩

这种 “舞者如痴,观者如醉”的全民痴迷在演出票价上体现得更粗暴直接一些。

打个比方,在圣彼得堡类似马林斯基这样的知名大剧院,《天鹅湖》这样的芭蕾舞剧演出票价最差的座位都要1000卢布起,如果是好一点的场次和座位那么差不多要高达8000-9000卢布,甚至上万(10000卢布约等于1095 RMB)。

这里就不得不稍微提下卢布的购买力。一万卢布如果全部拿来购买战斗民族“主食界一哥”土豆,按照市价一公斤20卢布,差不多就是半吨的价格,整500多公斤=一个多月的口粮=一场



1895年,彼季帕和伊凡诺夫重新编排的《天鹅湖》大获成功

要知道,一公斤猪肉也只有200卢布左右,据说是最好喝的老奶奶牌牛奶1L/盒差不多75卢布。可以说,按当地物价看一场演出真的是非常不便宜了。

尽管芭蕾演出在这个国家几乎每天上演,但人们仍然趋之若鹜。无论经济状况如何,观众都会盛装出席。然后充满仪式感地坐在剧院里等待《天鹅湖》第三幕“32圈挥鞭转”——单足立地旋转在芭蕾术语中叫“Fouette”,意为“挥鞭”。



一个作曲家带动了芭蕾舞的繁荣,可谓罕见。

圣彼得堡就是“32圈挥鞭转”的诞生地。1892年,意大利舞蹈家皮耶娜·莱格纳尼在圣彼得堡演出时表演了这一绝技。看过芭蕾《天鹅湖》的观众无不被女主角32圈单足立地旋转所震撼。

浓妆黑裙的黑天鹅用一条腿的脚尖作支撑,在30秒的时间里连续旋转32次。从此之后,32圈挥鞭转便成为对一位芭蕾女舞者的终极考验,也是衡量舞团实力和演出华彩的试金石。



黑天鹅背后的苦有谁知晓?

BBC有部纪录片讲芭蕾舞者生活,里头戏称:“就算是天才,7岁习舞,十年出师。从群舞到领舞,到有机会表演32圈挥鞭转,又是十年。如果说《天鹅湖》是芭蕾皇冠上的明珠,那这串动作就是明珠的光环所在。要想练出来,起码要磨破1000双舞鞋”。

5.

《天鹅湖》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芭蕾舞剧,故事来自民间传说,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到湖边游玩的王子齐格弗里德深深的爱上了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骗王子,王子最终识破了恶魔的计谋,杀死了恶魔,白天鹅恢复公主原形,与王子结婚,以美满结局。



如果对剧情打分的话,那真的是学龄前童话读本的水平,但配上音乐、舞美、剧场氛围,还有芭蕾舞演员的精湛表演,它就变得极具感染力,绝对是全世界流传最广的一部芭蕾舞剧之一。

今天古强老师为大家选择的唱片版本是俄罗斯大提琴家、指挥家罗斯特罗波维奇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著名演绎:

年轻的王子齐格弗里德初次来到天鹅湖畔,见到美丽的白天鹅,并被她的倩影所迷住,舞台上则是王子与白天鹅的一段双人舞。



罗斯特罗波维奇版

还有一个名版,非常发烧,适合器材党用来测试系统。这可能是《天鹅湖》录音中最发烧的版本,LP早已是天价,即使日本esoteric发行的限量版sacd也成为“绝唱”。



好在日本tower也在不久前出版了自己的sacd唱片。能让我们得以所费不多的来欣赏在立体声录音初期的英国DECCA公司 ffrr录音技术所达成的宽松、透明、宏大的音乐场景。

老柴不仅写出了不朽的音乐,也大大丰富了人类的影像世界,比如在他去世后不久,俄罗斯著名的天鹅姑娘横空出世,留下了无数美丽的瞬间,为人怀念。她就是安娜·帕夫洛娃(Anna Pavlova)





老柴,像一把柴,也像一束火,也许借助点俄罗斯劣质伏特加,一生都在点燃自己,也照亮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天空。

全文完,图片源自于网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vatar

1

主题

0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