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548v3qnbbdmhudzamal

苹果古典乐导读:相对论精选推荐!

[复制链接]
查看934 | 回复0 | 2025-2-14 13: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些版本,大部分也可以通过流媒体在Applemusic,Tidal,Qobuz上欣赏。下面开始100张推荐。如果听得不错,可以买到黑胶版本。

1. 《求主垂怜》

(Gregorio Allegri: Miserere)

奥地利唱片公司Gramola在2014年发行的阿雷格里《求主垂怜》(Gregorio Allegri: Miserere)是一首17世纪的意大利宗教作品,这首当年专门为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所作的圣乐每年复活节前一礼拜用作仪式音乐,作曲家阿雷格里自己是西斯廷教堂唱诗班的成员。



他谱写的这部作品可能是17世纪意大利宗教音乐之中最美妙和最富有幻想意味的,即使每段的前几句还是以素雅的单声部圣咏开始,紧随其后天籁般的和声让我有时候会想到是否已经时光穿梭。

Gramola版由奥地利合唱指挥家约翰内斯·希梅茨伯格(Johannes Hiemetsberger)率领他创建的Chorus sine nomine在维也纳一座名为施泰因霍夫的新艺术时期风格教堂录制。



乐谱使用了作曲家弗拉基米尔·伊万诺夫(Vladimir Ivanoff)加入现代乐器的改编版,这让这首古老的圣乐中增添了些许神秘的东方色彩,加上Gramola精湛的录音技术,让这版录音充分还原了教堂巨大的空间感。

2. 星期五学院《勃兰登堡协奏曲》

Winter & Winter公司发行的这版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乐章精选只有黑胶和24比特下载两种发行方式,这似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方式。



瑞士古乐团星期五学院(Die Freitagsakademie)在这次录音中选择了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号—第三号的其中一个乐章,第四号到第六号的其中两个乐章,巴赫这部《勃兰登堡协奏曲》是他所有乐队作品里最为脍炙人口的,里面没有沉思,没有崇高,没有他宗教音乐中那些印记,全曲都是活泼而快乐的。

星期五学院的演奏恰恰击中了这一欢快的核心,他们对于这些乐章的演绎是热辣,鲜活又充满生活气息的。



后期混音的时候为巴赫的音乐在某些段落加入了背景声,列入马车行进,小溪水流,焰火爆裂,号角鸣响等等,这些现场采录的声音和《勃兰登堡协奏曲》巧妙的融为一体,让唱片的临场感惊人。

(黑胶版本是纯音乐演奏,你可以通过流媒体或者付费下载欣赏混入背景声的数字版本)这版《勃兰登堡协奏曲》精选限量500套发行,唱片内页还附有虚构的巴赫创作日记,很顽皮不是吗?

3. 科隆协奏团《勃兰登堡协奏曲》

Berlin Classics在2017年发行的这套《勃兰登堡协奏曲》的黑胶唱片是科隆协奏团(Concerto Köln)在2013年的录音,这支成立于1985年的德国古乐团曾经不止一次来到中国访问演出,我和几位朋友在京领略过他们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音乐会,古乐器芬芳的声音令我陶醉。



Berlin Classics版的录音是科隆协奏团一众音乐家们在深入研究巴赫留下的有关文字资料和当时音乐演奏习惯的基础上一次学术味道颇为浓厚的唱片,对于标准音,乐团使用了比现在偏低不少的a=392HZ,这种定高让乐器的声音柔和了不少,在第四协奏曲的总谱上巴赫标记使用“回声长笛”(Fiauti d'Echo)。

音乐家和乐器制作专家根据巴赫时代的乐器图谱复原了这种已经失传的长笛,演奏中的羽管键琴和低音弦乐器都使用了巴赫时代的复刻乐器,即使如此精心复古。



科隆协奏团的演奏速度并非现在某些古乐团的“摇滚风格”,他们在保持一定的爽快之外,还依然多少带着一丝矜持,对速度良好的控制让这版录音非常具有欣赏性。这次录音是在德意志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的室内乐音乐厅进行,适度的残响和令人愉悦的声音是选择这版黑胶唱片的理由。

4. Alpha《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第一、第二》

Alpha唱片发行的两张套装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第一、第二》(Johann Sebastian Bach: Cellosuiten BWV 1007 & 1008)限量1000套,由赢得过罗斯特罗波维奇国际比赛大提琴和室内乐头等奖的法籍美国裔大提琴家索尼娅·维德·雅瑟顿(Sonia Wieder-Atherton)演奏。



这位大提琴家出生在旧金山,在纽约和巴黎长大,在巴黎音乐学院师从名家詹德隆(Maurice Gendron)教授,19岁又设法到莫斯科留学,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跟随苏联著名演奏家娜塔莉亚 莎科夫斯卡娅继续学习,在法国和俄罗斯两大大提琴学派名家的雨露滋润下,雅瑟顿很快就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和发声方式,25岁就一举拿下罗斯特罗波维奇比赛两个重要奖项。



即使雅瑟顿在以后涉猎范围很广,甚至在一部表现大提琴家的电影中饰演了主角,但我们听她在Alpha的这版两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录音却非常古典,长线条的分句,深沉的呼吸,曼妙的舞蹈节奏和朴拙的弓法,我很难在近几年的新录音中找到如此让我心动的演绎。这个限量1000套的唱片同时还是45转的版本,很发烧是不是?

5. 维尔森《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全集》

BarcaNova Records录制,Music on Vinyl发行的黑胶版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全集》是出生于1972年荷兰大提琴家奎琳 维尔森(Quirine Viersen)在2018年的录音。



父亲是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大提琴手的维尔森,从小学习大提琴演奏,16岁获得荷兰席范宁根国际比赛冠军,她也是这项比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维尔森最重要的一位老师是大提琴演奏家海因里希·希夫(Heinrich Schiff),追随他的求学年代让年轻的姑娘全面增长了对音乐的认识与了解。

维尔森现在使用的是一把1715年制造的古琴,这把大提琴之前的拥有者亦为赫赫有名的演奏家纳瓦拉(André Navarra)。



维尔森在2011年已经录制过一版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相比之前的版本2018年版的演奏特别复古,除了几乎没有听到连弓以外,克制的风格,完全没有任何赘肉的“健美身形”都会让听着感受到这版录音的追求。

3张黑胶的套装和两张SACD的套装价格相对都不贵,录音偏向清瘦,对重播系统有着很高的要求。

6. Oehms《赋格的艺术》

德国Oehms公司2016年录音,2017年发行的3张套装版巴赫《赋格的艺术》限量1000套。巴赫《赋格的艺术》是作曲家晚年对于对位法最精妙的探索,虽然未必是完成版,也没有标明具体用什么乐器来演奏,但是音乐家们以键盘乐、四重奏和乐队形式来争相阐释这部伟大的作品。



Oehms录音的乐谱来自大提琴家、作曲家汉斯·艾伯哈德·登特勒(Hans-Eberhard Dentler),这位医学博士出身的音乐家自己是法国大提琴家付尼埃(Pierre Fournier)的学生,也是意大利巴赫学会的创始人,从学生时代他就经常参加《赋格的艺术》演奏,自己也痴迷于巴赫的作品,常年的演奏让登特勒不断思考如果巴赫还活着他会用什么乐器来演奏《赋格的艺术》,他试图用自己构建的乐谱去努力贴近巴赫的真实意图。



Oehms版是登特勒这种努力的结果,在这版录音中他率领自己创建的古乐团L'Arte della Fuga,以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巴松管做配器做了录音,这版唱片和我们平时熟悉的键盘乐版以及纯粹的弦乐版都不同,巴松管不但丰富了色彩,还提供了柱状的结构,让低音声部更加丰满浑圆。

3张套黑胶版售价90欧元,价格直追直刻版,在流媒体上欣赏已经十分令人满意,我很期待黑胶的发烧版本。

7. 羽管键琴版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荷兰Brilliant公司是一家廉价唱片公司,大部头作品以版权交易为主,为音乐爱好者提供不少“价廉物美”的大包子享用,不过这家公司的古乐录音却是自主录音的精品,2015年录音2017年发行的有荷兰羽管键琴、管风琴演奏家彼得·杨·贝尔德(Pieter-Jan Belder)演奏的羽管键琴版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就是一个代表。



贝尔德最初在海牙音乐学院学习竖笛专业,后来进入阿姆斯特丹斯威林克音乐学院师从埃斯佩伦(Bob van Asperen)进修羽管键琴,1990年大学毕业后大量参与音乐会磨炼自己的演奏技穷和对音乐的阐释力,2000年他在莱比锡巴赫羽管键琴比赛上终于荣获了冠军。

在定期举办独奏音乐会和与欧洲主流古乐团协奏之外,贝尔德是荷兰Brilliant唱片公司的古乐键盘演奏的台柱子,在这家名为“辉煌”的唱片公司录制了近百张巴洛克时期欧洲各国作曲家的键盘乐作品唱片。



而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是他从学生时代就非常着迷的一部作品,做为长期放在羽管键琴谱台上的乐谱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Brilliant录音是他第二次录制这部作品,端正的演奏,繁复的装饰音让贝尔德的这个黑胶版本既生机勃勃又透露出巴洛克时期特有的装饰性边角,两张黑胶套装不过20欧元左右,真正可以称为价廉物美了。

8. 塔霍《哥德堡变奏曲》

Erato公司2015年发行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钢琴版黑胶唱片,由法国中生代钢琴家亚历山大·塔霍在2014年录制的。



这位出生于1968年的钢琴家1985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毕业,随后他在德国慕尼黑ARD国际音乐比赛的钢琴组取得了第二名并由此出道。塔霍可以说是一位拜唱片所赐扬名的演奏家,2001年和法国HM公司签约录音前,他的名字只在小范围的专业领域有人知道。

这主要是因为他对曲目选择和扩展的严谨性所致,他和同时代的演奏家最显著的不同就是一部作品正式演奏前要花大量的时间分析乐谱和练习,Erato的这张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也是同样的节奏。



塔霍在独奏中偏重于法国作曲家和肖邦的作品,德国作品则以巴赫与贝多芬为主,为了钻研《哥德堡变奏曲》他离开舞台将近一年的时间,为了每个小节的音乐都投入了几个小时去左右揣度,不断调整自己演奏的方式,把他自己热爱的巴洛克音乐精神锻造进巴赫的这部伟大作品中。

最终录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次优雅,流畅,轮廓分明的演奏,似乎不经意的装饰音总给已经仿佛漂浮在云端的美感又增加了几分。20欧元的价格我觉得不贵,很推荐这张法国钢琴学派的巴赫。

9. 霍尔维格巴赫《经文歌》

ALPHA公司2017年发行的巴赫《经文歌》黑胶唱片是为了迎接指挥家菲利浦·霍尔维格(Philippe Herreweghe)70大寿做的2010年重发版。



1947年出生的比利时指挥家霍尔维格早年学习键盘乐,大学期间他就古乐演奏的拥趸者,创立了根特声乐学会(Collegium Vocale Gent)这个早期音乐表演团体,这些举动引起了当时欧洲古乐届的领军人物哈农库特、莱因哈特的注意,邀请当时尚十分年轻的霍尔维格参与了TELDEC著名的巴赫康塔塔全集录音计划。

霍尔维格和他创立的香榭丽舍管弦乐团(Orchestre des Champs-Élysées)、根特声乐学会演奏曲目跨度非常大,从文艺复兴直到当代作品,无一不在霍尔维格的掌握之中,当然他数量庞大的唱片中最精彩的还是那些不同时代的声乐作品,ALPHA公司为霍尔维格设立的独立唱片品牌PHI里大量收录了他演绎的声乐,其中巴赫的作品尤为瞩目。



霍尔维格除了录制巴赫大型圣乐之外,康塔塔和经文歌的录音同样非常丰富,2010年版的《经文歌》是霍尔维格对巴赫研究的结果,多方面资料证明了巴赫一生中从未拥有过八个人以上的合唱团,霍尔维格的版本演唱人数即使我们听录音也能感到非常少.

在这种纯净的稀疏人声演绎下,巴赫《经文歌》这部复调合唱的里程碑式作品是清爽和令人感动的。这2张黑胶的套装售价不到40欧元,价格十分克制。

10. 茱莉亚 费舍尔巴赫《小提琴无伴奏》

日本King International发行,荷兰pentatone公司制作的6碟套装巴赫《小提琴无伴奏》。



1983年出生在慕尼黑的德国小提琴家茱莉亚·费舍尔(Julia Fischer)四岁开始学小提琴,并且跟随钢琴家母亲学习钢琴,费舍尔很小就进入莫扎特音乐学院(Leopold Mozart Conservatory),9岁时被慕尼黑音乐学院录取(Munich Academy of Music)受教于小提琴名师安娜·楚玛琴科(Ana Chumachenco)门下.

得益于这位低调的教授因材施教的方法,费舍尔十几岁就扬名德国以及欧洲各地,PENTATONE公司慧眼识珠,在费舍尔刚刚出名就及时签下了这位容颜和技艺都非常了得的小姑娘。费舍尔在PENTATONE录制了一系列唱片,从协奏曲到室内乐,从古典到近现代,可谓无所不包,难能可贵的时她没有因为商业录音的需要而“粗制滥造”的急速扩展自己的曲目.



2004年录制这版巴赫《小提琴无伴奏》时她不过才21岁,从演奏里可以听到惊人的早熟和稳重,娴熟的技术给了费舍尔信心和保障,即使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们依然会为她轻易演奏那些困难乐段而折服。

PENTATONE这版录音从问世以来就受到热捧,SACD唱片不断再版,黑胶也已经发行过一次3张套装的欧洲版本,日本国内市场更是疯狂,2017年推出了这套极致的6张套版。这版在荷兰一所教堂的录音中,费舍尔使用了她自己购买的一把1724年的瓜达尼尼琴,甜美的音色和教堂赋予的丰富泛音让这次录音正在成为永恒的瞬间。

11. 共鸣合奏团巴赫的《圣诞节清唱剧》

resonanzraum records公司是共鸣合奏团(Ensemble Resonanz)自己的录音公司,产品一共三款,有两款有黑胶版本,其中一版就是巴赫的《圣诞节清唱剧》节选(Johann Sebastian Bach: Weihnachtsoratorium BWV 248 (Auszüge, arrangiert für Kammerensemble)。



这是一版特别奇妙的《圣诞节清唱剧》,巴赫1734年创作了这部实际由6部康塔塔结集而成的清唱剧,在圣诞节期间分6天演出完毕,歌词主要取自路加福音和马太福音中有关耶稣降生的片段,相比巴赫那些受难乐和康塔塔来说,音乐显得轻松可爱,很符合我们心中的节日气氛,唱片版本有远而近也表现出从浪漫主义的庞大沉重向着巴洛克本真风格的轻巧方向转变。

共鸣合奏团是一支汉堡的室内乐团,这支乐团自成立之初就完全不限定自己的风格和曲目,他们可以探寻巴洛克的奥秘,也可以深入当代音乐的疆界,今年5月这支乐团在德国参与了我国作曲家王西麟第五交响曲的首演。



这个黑胶版本的演绎声乐演员只有四个人,男女声各两名,完全符合巴赫时代以及随后很长时间演奏《圣诞节清唱剧》实际能达到的人员配置状况,也符合家庭环境庆祝圣诞仪式的氛围。

伴奏乐器除了室内乐团的常规乐器以外,还有早期电子合成器,电钢琴,电吉他等巴赫时代闻所未闻的“现代乐器”,但精彩的正是这些乐器丝毫没有违和感,它们的存在给这版录音增加了不少闲适,让我们听唱片的同时仿佛来到了德国民众的家中一起参与小规模的圣诞庆典般亲切。

2张黑胶套装30欧元,封面在全黑背景下一头金色的小驴跃然纸上(什么意思请查查圣经故事吧)。

12.  卡普松《巴托克第一、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华纳古典2017年发行了由法国小提琴演奏家雷诺·卡普松(Renaud Capucon)与伦敦交响乐团(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及其首席客座指挥弗朗索瓦·泽维尔·罗斯(Francois-Xavier Roth)合作的巴托克第一、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CD版,2018年又发行了这个录音的黑胶版本。



1976年出生的卡普松,兄弟两人都是音乐家,与拉大提琴的弟弟一样从小学习小提琴的哥哥稍稍年长就被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录取,先后师从多位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小提琴名家,1992年在校获得室内乐比赛的一等奖,1993年被学校授予小提琴专业特殊荣誉奖,1997年受到指挥大师阿巴多邀请出任刚成立的马勒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并和阿巴多共同度过了三个夏天难忘的演出季。

卡普松是一位优秀的独奏家,更是一位专注于室内乐的小提琴家,他和兄弟戈蒂埃·卡普松(Gautier Capuçon)、钢琴家弗兰克·布雷利(Franck Braley)一直致力于室内乐的演奏和录音,我们在过往的唱片中可以寻觅到不少他们三位大师合作的室内乐录音。



巴托克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是现代小提琴协奏曲的典范之作,第一首拥有晚期浪漫主义的神秘风格,第二首则有着明显的现代作曲家崇尚的独奏乐器与协奏乐团的对话性,卡普松的演奏准确的把握住两部相隔几十年作品在风格上的巨大差异,让我们听到巴托克这位如今颇受重视的作曲家音乐的演进和变化。

这张唱片曾经参与了springson“唱放十二金钗”的测试,受到参与者的高度评价。

13.贝多芬《迪阿贝利变奏曲》乐队改编版

Winter & Winter公司2002年录音,2019发行黑胶版本的贝多芬《迪阿贝利变奏曲》乐队改编版。



贝多芬的《迪阿贝利变奏曲》是他53岁时的作品,本来是为了应付一位名叫迪阿贝利的出版社兼作曲家的邀约之作,原本只是答应写个小曲,结果贝多芬写作时的灵感迸发,最终完成的作品是一首拥有33段变奏的大型钢琴变奏曲,成为贝多芬钢琴作品中除32首钢琴奏鸣曲之外最伟大的作品。

Winter & Winter录音的这个版本是作曲家、爵士钢琴家尤瑞·肯恩(Uri Caine)的钢琴和管弦乐团改编版,这位出生在美国的作曲家7岁开始弹钢琴,12岁随法国爵士钢琴家伯纳德·佩弗(Bernard Peiffer)学习,之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跟随美国作曲家乔治·克拉姆(George Crumb)学习古典音乐作曲法,同时课余时间在当地的爵士俱乐部演奏钢琴打工。



肯恩像不少美国本土作曲家一样喜欢爵士也喜欢古典音乐,他在进行这次录音以前已经改编过马勒、瓦格纳、舒曼和巴赫的音乐作品,他的改编赋予这些貌似一本正经的作品更多样的性格,融入的爵士因素、现代音乐因素、环境音乐因素等等。

五光十色缤纷多彩,在这版由他自己演奏钢琴与科隆协奏团(Concerto Köln)合作的录音中,我们能听到不少由贝多芬的音乐改编的爵士钢琴即兴演奏段落,还有不少变奏被肯恩改编成了乐队版或钢琴乐队版,从头到尾的旋律充满了奇思妙想和妙不可言的感受。

这套唱片2张黑胶套装25欧元,封面设计朴素,观感极佳。

14. 齐默尔曼《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首先请注意,这是一套预售唱片。

DG公司将会在7月9全同时推出由钢琴家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携手指挥家西蒙·拉特(Simon Rattle)和伦敦交响乐团(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于去年12月录制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Ludwig van Beethoven: Klavierkonzerte Nr.1-5)3CD和5张黑胶的版本。



1956出生在波兰的齐默尔曼19岁获得了华沙举办的第九届肖邦钢琴比赛冠军而一举出道,来到西方以后DG公司立即和这位初露头角的年轻演奏家签约,随机推出了一系列录音,第一张就是肖邦的圆舞曲全集,这也是所有肖邦比赛获奖者签约唱片公司后的必由之路,不过齐默尔曼很快就突破了肖邦作品曲目的局限,受到指挥家伯恩斯坦的赏识,在大师的指挥下他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了两张勃拉姆斯钢琴协奏团。

这种德奥钢琴协奏曲的重头戏立即让年轻的齐默尔曼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伯恩斯坦在80年代末期开始和齐默尔曼合作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的录音,令人惋惜的是录音尚未完全伯恩斯坦就撒手而去,留下齐默尔曼自演自指补全了第一和第二协奏曲的空白,此后三十年,齐默尔曼再没和任何指挥家、乐团合作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录音。



因为以上的原因,2020年贝多芬年末他和西蒙 拉特、伦敦交响乐团的这版新录音就引起人们密切关注,我们从已经放出第一到第四钢琴协奏曲的一些乐章听来,这次合作的风格和伯恩斯坦版相去甚远,伯恩斯坦时代的演奏还是当年主流的偏浪漫主义风格,新录音则更加精致,乐队协奏部分的体量收缩了不少,很像一支用了现代乐器的古乐团的规模,齐默尔曼与青年时代热情的演绎方式不同,这版透露出来的是精心雕琢的贝多芬。

5张黑胶的版本80欧元,DG近年来不少新录音都有黑胶版本发行,音质也很好,我个人十分期待这版唱片尽早到来。

15. 列维特《贝多芬第29钢琴奏鸣曲“锤子钢琴”》

SONY古典2013年录音,2019年发行俄罗斯钢琴家伊戈尔·列维特(Igor Levit)演奏的贝多芬第29钢琴奏鸣曲“锤子钢琴”(Ludwig van Beethoven: Klaviersonate Nr.29 "Hammerklavier"),这个2张套45转/180克黑胶唱片中的曲目选自SONY发行的列维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1987年出生在前苏联的下诺夫哥罗德,3岁时全家移民德国,虽然是俄罗斯出生,但他的所有音乐训练和教育都来自德国本土。先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后来又进入汉诺威音乐和戏剧学院,前后师从汉斯·莱格拉夫(Hans Leygraf,钢琴莱格拉夫教学法创始人)、卡尔 海因茨·凯莫林(Karl-Heinz Kammerling)、马迪·瑞卡利奥(Matti Raekallio)、伯恩德·戈茨克(Bernd Goetzke)等德国和欧洲著名的钢琴教育家、演奏家,在他们悉心教导下,列维特逐渐成为擅长德奥古典主义钢琴作品的一位年轻演奏大师。

2005年他在以色列举办的鲁宾斯坦钢琴比赛获得第二名得以出道,2012年SONY古典公司与列维特签约随机展开了录音计划,2013年最初发行的唱片就是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第28到第32奏鸣曲无论从技术还是表现力都是对钢琴家最严峻的考验,时年仅仅25岁的列维特把这6首晚期奏鸣曲弹奏的气势如虹之下,又隐藏了更多作曲家的内心独白。



转成45转黑胶发行的这首“锤子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晚期奏鸣曲中最需要力量的作品,SONY选择这首制成“发烧级”黑胶唱片自然是看重列维特神级的演奏和优秀录音,奏鸣曲占据了2张黑胶唱片的3面,空白的一面被蚀刻上该奏鸣曲乐谱手稿的图像,更增加了这套唱片的收藏价值。

限量双张唱片仅售30欧元左右,太便宜了!

16. 列夫席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Alpha公司2017年现场录音,2019年发行CD,2020年发行黑胶套装,乌克兰钢琴家康斯坦丁·列夫席茨(Konstantin Lifschitz)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这套唱片去年我们的古典音乐DAILY第一时间做了介绍,列夫席茨这位5岁就被收入莫斯科格涅辛音乐学校的钢琴天才,2017年策划了纪念贝多芬逝世190周年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世界巡演计划,其中很重要的一站就是在香港大学李兆基会议中心大会堂,阿尔法公司派了自己的录音小组赶赴香港与港大合作完成了这次现场录音。

列夫席茨6天之内以8场音乐会完成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马拉松演出,虽然难免现场会有一点瑕疵,但是这位从不参加任何比赛的大师却展示出雍容的丰富,他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每首都拥有了独特的个性,无论是早期海顿、莫扎特式的轻快,还是中期奏鸣曲的成熟人格魅力,还是晚期奏鸣曲的某些在创作上实验性的音符,在列夫席茨的双手敲击下自然的鸣响。



CD套装是10张,黑胶套装是17张,全球限量500套,最初香港唱片圈透露出来有这套黑胶时我在国外网站查询并无相关信息,这让我顿生疑窦,最近主流唱片网站都可以查阅到这套唱片,且正在特价中,180欧元17张唱片,真的很合适。

17. 伊本组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

Erato公司2020年录音2020年发行2张黑胶套装,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第2、11、13号(Ludwig van Beethoven: Streichquartette Nr.2,11,13),伊本四重奏演奏(Quatuor Ebene),选自贝多芬环游世界系列音乐会的墨尔本和东京站(Originaltitel: Beethoven around the World - Melbourne & Tokyo)。



如果您是古典音乐DAILY的忠实读者,必然了解去年我们推荐了多少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纪念录音的唱片,贝多芬环游世界系列音乐会也是贝多芬年全世界纪念演出的一部分。

伊本四重奏是一支来自法国的室内乐组合,从巴黎求学时代,四位音乐家就已经在一起排练他们喜欢的室内乐作品,跟随伊萨伊四重奏和塔卡斯四重奏的前辈长期学习之后,伊本四重奏2004、2005和2007年分别获得了国际室内乐比赛的大奖和几项针对年轻艺术家的基金支持,及至他们在室内乐领域出名以后,这支四重奏对于不同类型音乐的兴趣依然值得关注,一方面他们是法国作曲家作品的坚定拥趸,一方面又醉心于德国艺术歌曲的室内乐形式伴奏,还有就是对贝多芬毫无倦怠的热爱 。



贝多芬环游世界的系列音乐会在2019年5月开始,2020年1月结束,正好完成了贝多芬16首弦乐四重奏的全部演出和录音,2张套黑胶唱片选择了墨尔本站和东京站录音的部分曲目,除了之前说的3首之外,还添加了一首大赋格,这套唱片从曲目上显得非常有诚意。

两次录音的地点分别为澳大利亚墨尔本演奏中心和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蓝玫瑰室内乐小厅,录音中除了四位演奏家娴熟默契的配合之外,两个录音场地产生声音重播微妙的不同也是颇值得玩味,两张唱片售价25欧元。

18. 泰森特贝多芬交响曲

Tacet唱片2005/2006年录音,2017年发售黑胶版本的贝多芬第1、2、8交响曲双张黑胶套装。



提起Tacet唱片,我们这些发烧友一定第一时间就想到那两张名闻遐迩的“胆咪”,当年这两张唱片被很多发烧友视若珍宝,自己在家测试用,出门斗机也用,这家1989年创立于德国斯图加特的发烧唱片公司从创立伊始就崇尚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这两张“胆咪”聘请了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演奏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古典小曲,配合古董电子管麦克风的温暖录音,让不少对古典音乐“犯难”的器材发烧友也能比较轻松的步入古典之门(不过大部分就是进门看了一眼)。

当然,除了室内乐和独奏,Tacet也努力录制一些大部头的交响乐作品,指挥家沃伊切赫 拉吉斯基和波兰室内爱乐乐团这一纯波兰组合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便是Tacet唱片在这方面努力的重要成果,波兰乐团在东欧国家的乐团中属于二流的顶层,完成贝多芬的作品还是丝毫没有问题。



拉吉斯基很早就在西方国家的唱片录音中出现,他的曲目除却东欧作品之外,德国古典时期也是他所擅长的,这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在黑胶发行前已经有了SACD版,我从这些唱片中听到了在西欧和美国乐团中已经难觅的老派声音,弦乐的密度超越一般同等规模的室内乐团,在充满活力的演奏中还有带着约束性的古典意味。

不过老实说,我更喜欢这个波兰组合的贝多芬早期交响曲,中晚期除了第8这首室内乐规模的作品,都还是觉得编制不够大。所以我向朋友们推荐这个双张套的第1、2、8,两张黑胶售价26欧元,Tacet的录音又那么纤毫毕现,音响和音乐兼得,何乐而不为?

19. “发烧曲目”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RCO Live2016年出品,时任乐团音乐总监丹尼尔·加蒂(Daniele Gatti)率领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Concertgebouw Orchestra)录制了“发烧曲目”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当年RCO live即以双黑胶碟套装的形式发行了这次录音。



加蒂是一位意大利指挥家,早年在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小号,兼修作曲和指挥专业,1989年在米兰斯卡拉剧院以指挥一出罗西尼的歌剧出道,他在美国几只主要乐团的成绩让他成了故乡欧洲范围60年代出生的指挥家中最有竞争力的一位,2014年皇家音乐厅的管理机构宣布,2016年加蒂将会接替之前的音乐总监杨松斯的位置,这位意大利指挥家终于迈入了全世界顶级指挥的行列(虽然几年以后加蒂就以不名誉的丑闻被迫辞职,但丑闻在之后似乎也扑朔迷离,莫衷一是)。

这版幻想交响曲录制于加蒂正式到任前的2016年3月和4月的三场音乐会上,RCO live所发行的录音一般都是不同场次的拼盘,力求达到一个时段之内最佳状态的集合,加蒂是一位善于营造音效的魔术师,加上皇家音乐厅历来以音效好而出名。



这版《幻想交响曲》极尽爆棚之能事,如果你买到黑胶唱片,不妨就从传统爆棚乐章“断头台”开始,直抵末乐章“安息日女巫的夜宴”,听听40欧元买来的“发烧片”能有多犀利的效果。

20. 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LPO2008年到2011年音乐季现场录音,2019年发行套装黑胶唱片,乐团首席指挥弗拉基米尔· 尤洛夫斯基(Vladimir Jurowski)和伦敦爱乐乐团(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1972年出生在莫斯科的尤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完成了他的音乐教育,1990年全家一起移民到德国,在德国这位年轻的指挥家继续在德累斯顿和柏林的音乐学院跟随两位学院的著名教授学习指挥法和声乐指导,尤洛夫斯基首次在欧洲乐坛现身是1995年在维尔斯福德音乐节(Wexford Festival)上指挥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五月之夜》一举扬名,1996年他在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的亮相同样大获成功,由此奠定了他发展的道路。

如今风头正盛的尤洛夫斯基身兼伦敦爱乐乐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俄罗斯“叶夫根尼 斯维特兰诺夫”国家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或艺术总监,我们从他不断更新的唱片目录中都能听到和这几只乐团的新录音。浓厚的德国音乐背景让尤洛夫斯基不但是苏俄曲目的天然阐释者,也是德奥古典交响乐的执牛耳者,这套黑胶唱片收录了几年间他和乐团在音乐季上的四场音乐会,尤洛夫斯基的演绎速度偏快,动力十足,在慢乐章的抒情演绎上又是充满柔情蜜意的倾诉,令人揪心的弦乐声部体现了在他调教下伦敦爱乐乐团逐渐改编的魅力所在。



这个4张黑胶的套装,原价达到100多欧元,近期国外网站正在大幅特价,仅售不到40欧元,LPO的现场录音一直优于同城的LSO LIVE,即使80年代滕斯泰特的马勒现场从录音亦有可圈可点之处,近年的新录音更是音响性十足。

21. 阿巴多《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

Accentus公司2012年录音,2016年发行黑胶唱片版本,指挥大师阿巴多(Claudio Abbado)晚年率领卢塞恩音乐节管弦乐团(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演奏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维也纳手稿版)。



阿巴多晚年从柏林爱乐乐团卸任以后,经历完全投入到了卢塞恩音乐节上,他和卢塞恩音乐节管弦乐团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值得纪念的录音,其中也包括这次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阿巴多中年以后逐渐开始录制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尤其来到柏林爱乐乐团以后,多次带领这支当年还处于高水准的顶级乐团为DG公司录制了布鲁克纳交响曲,不过说实话DG那些录音今天虽然听着也不错,但是没有大师晚年在卢塞恩的现场这么令人感动。

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是布鲁克纳早年的作品,但是多年后被作曲家自己全盘修改过总谱,故此有早期的林茨手稿和晚期的维也纳手稿两版存世,晚期的总谱版本更具有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这首交响曲除了全集录音很少见到单独的录音存在。



阿巴多使用维也纳手稿演奏了这部经常被世人忽略的布鲁克纳力作,而Accentus公司放弃了CD版同时发行的,更容易获得共鸣的第九交响曲,选择第一交响曲发行黑胶唱片,可见这家公司独到的眼光与高规格的艺术鉴赏力。、

单张黑胶碟30欧元,封面使用了音乐会现场的精美新闻照片,说赏心悦目似乎不算过誉。

22.   蒂勒曼的《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现场录音

Profil公司2009年录音,2013年发行黑胶唱片版本,德国指挥家克里斯蒂安·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指挥德累斯顿国家乐团(Staatskapelle Dresden)演奏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现场录音。



蒂勒曼是我国音乐爱好者们非常熟悉的一位德国指挥家(发烧友其实不算太熟,他的录音都太德奥,没什么轻松小曲),很多人亲昵的称呼他是“大熊”,这位为数不多的正统派德国指挥家依靠一己之力撑起了被外来指挥家几乎遮蔽的德国指挥届一小片天空。

布鲁克纳交响曲正在他最擅长的曲目范围之内,2012/13音乐季开始蒂勒曼出任德累斯顿国家乐团的首席指挥,这间德国历史最悠久的音乐老铺迎来了难得的一位本土指挥家,Profil记录的是2009年9月蒂勒曼和乐团的一场音乐会,演奏使用了哈斯版乐谱,蒂勒曼在演绎布鲁克纳交响曲的速度方面非常慢,完全呈现了德奥指挥前辈们对布鲁克纳作品的传统理解,德累斯顿国家乐团的弦乐声部在这次录音中极其华美。



我在聆听这版录音时甚至有时候会自动忽略布鲁克纳那标志性的铜管乐声部,在极慢速演绎中弦乐声部的演奏实力被最大限度的展示,我们不得不叹服德国顶级乐团软硬实力的确是独占鳌头的。两张黑胶碟套装价格30欧元,之前还发行了双张SACD版,蓝光视频版和DVD版,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人对音乐载体的要求。

23. 夏庞蒂耶所作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田园剧

harmonia mundi公司2016年录音发行CD,2019年发行黑胶版本,由本真演奏专家塞巴斯蒂安·达斯(Sebastien Dauce)和他的应答合奏团(Ensemble Correspondances)演奏的法国巴洛克作曲家夏庞蒂耶所作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田园剧(Marc-Antoine Charpentier: Pastorale über die Geburt Jesu Christi)。



夏庞蒂埃是法国巴洛克晚期最重要的一位宫廷作曲家,他继承了吕利等前辈创造的凡尔赛宫廷风格音乐,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这部田园剧为圣诞节而作,分为两个部分,独唱与合唱的歌手一共九位,伴奏乐团则由一把小提琴,两件竖笛,一组通奏低音组成,这显然和吕利时代盛大的演奏规模有了明显的区别。

应答合奏图的指挥达斯是一位巴洛克键盘乐演奏家,他精熟羽管键琴和管风琴演奏,2009年在法国里昂创建了这支合奏团,从初创阶段他们的目标就是演奏和发掘法国巴洛克时期伟大的音乐家和他们的音乐作品,2014年与harmonia mundi公司签约之后,他们集中录制了法国巴洛克大师们的声乐作品。



古典音乐DAILY不止一次推荐过应答合奏团的新录音,这版黑胶唱片中他们演绎的夏庞蒂埃田园剧营造出田园诗般的幸福感,对于音乐的分寸把握极端准确,轻柔犹如拂过心灵的微风。180克双张套装价格不过20欧元,harmonia mundi的古乐录音早在70年代就被各种音响类榜单追捧,无疑这是一套巴洛克声乐作品的好选择。

24.德彪西/意象集+席曼诺夫斯基/假面(Claude Debussy: Images I & II+Szymanowski: Masques op. 34)

凯茜·克里尔/钢琴(Cathy Krier (Klavier),CAvi,公司2016发行。2018年发行180克黑胶版本。



卢森堡姑娘凯茜 克里尔做为出道没几年的钢琴演奏新秀,从录音选曲看的确有她过人之处。5岁开始学琴的克里尔1999年被科隆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钢琴教授帕维尔 基里洛夫(Pavel Gililov)看中收入门墙。

在这位列宁格勒长大的乌克兰钢琴名师的调教下,克里尔在学生时代已经多次在卢森堡和欧洲别的音乐场所获得与大师们协奏、四手联弹、在大师班以嘉宾身份出现的机会,经过十几年的历练,这位姑娘在2015-2016年德国古典回声奖(ECHO Klassik)的评比中荣获“回声新星”(从本世纪初到2016年,十几年时间依然是新星,可见在欧洲古典音乐界年轻人们竞争之激烈)。



克里尔2009年发行了她的第一张专辑,这张在CAvi发行的唱片多少已经显示出她和别的年轻钢琴家的不同之处,2007年进行的这次录音除了斯卡拉蒂、海顿、肖邦这些传统曲目,还有法国当代作曲家杜迪耶的奏鸣曲这样音效奇绝的作品。

在克里尔的编排下这些古典与当代曲目被巧妙的融合在一张专辑里,第一张专辑后克里尔继续录制了三张专辑,分别是20世纪作品(贝尔格、勋伯格、齐默尔曼)、亚纳切克钢琴独奏曲集(簇叶丛生的小径等)、拉莫与里盖蒂独奏作品集,这几张唱片无论是选曲还是演奏,都给我们目不暇给之感,克里尔的演奏捕捉到作曲家作品里最动人的部分。



这样的演奏即便是旋律性不强的近现代乐曲,也没有给我们乏味的感觉。第五张专辑把公认印象派音乐家德彪西最有印象派色彩的《意象集》和波兰代受印象主义风格影响的作曲家席曼诺夫斯基不为人知的《假面》放在一张专辑之中。

克里尔的演奏强调作品的表现力和音乐性,即便我们陌生的《假面》都飘散着印象主义的轻纱般的薄雾。26.99欧元定价,演奏和录音都物有所值。

25. 德彪西/夜曲1—3、大海(Claude Debussy: Nocturnes Nr.1-3+ La Mer)

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皮埃尔 布列兹(Cleveland Orchestra, Pierre Boulez)DG公司1993年4D录音发行CD,2018年发行180克黑胶唱片版本。



如果面对以作曲家身份出现的布列兹,我可能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他的钢琴奏鸣曲也好,协奏曲也好,声乐与管弦乐也好,被迫也听过几首,我这个依靠旋律判断音乐好坏的低段位爱乐者怎么也没法喜欢起来,有时候为了写作只能强迫自己以所学过的专业知识角度判断他作品的“妙处”。

但是布列兹如果以指挥家的身份出现,那么我肯定会五体投地的崇拜他录制过的几乎所有唱片了!上本科正赶上布列兹凭着DG的4D录音而大放异彩之时,他在DG的马勒交响曲发行一张买一张,除了4D的角标很具有诱惑力,马勒系列的封面设计也非常吸引人。



第一张发行的马勒第六交响曲被布列兹演绎的冷酷无情充满肃杀之气,特别符合我彼时对马勒第六的理解。

现在回看90年代中期布列兹在DG的系列录音,几乎囊括了全世界最好的乐团,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芝加哥交响、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单就布列兹与克利夫兰管弦乐团而言,他们合作录制了梅西安、斯特拉文斯基、柏辽兹、马勒和两张德彪西,除了我们今天推荐的这张夜曲和大海,布列兹还录制了一张意象集的管弦乐版。



在这张封面脱胎于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的德彪西大海和夜曲专辑中,布列兹以他惯常不动声色又精准无比的指挥风格绘声绘色的再现了德彪西笔下受到诸多画作影响创作的音乐,克利夫兰管弦乐团传统风格的缜密、准确与布列兹的契合更让这张德彪西添彩。

DG公司选择了一批4D录音压制黑胶唱片,布列兹和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德彪西可以算作其中必买的一张。

26. 德沃夏克/第三号钢琴三重奏(Antonin Dvorak: Klaviertrio Nr.3)

郑氏三重奏(The Jung Trio)GrooveNote公司2008年录制,2009年发行SACD版,180克/45转黑胶唱片版。



这是一套45转双张的发烧版黑胶唱片,四个乐章的德沃夏克第三钢琴三重奏被安排在四面唱片之上,凭借45转唱片在频宽、动态方面的优势获取最极致的音响效果。

如果说起来郑氏三重奏,可能我们首先就会想到韩国音乐家郑京和、郑明和和郑明勋姐弟三人组成的钢琴三重奏,他们80年代开始给DECCA录制的唱片中恰好就有德沃夏克的第一和第三钢琴三重奏,当然我们今天推荐的这版录音并非这大名鼎鼎的三姐弟组合演奏的。



今天的郑氏三重奏来自加拿大的韩裔移民家庭,名字分别为珍妮、艾伦和朱莉的三位郑姓第二代韩裔移民姐妹共同组成了这个钢琴三重奏组合。

这三位出生在多伦多的姐妹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珍妮是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博士,艾伦是耶鲁大学的音乐硕士,朱莉是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和耶鲁大学的双料硕士生,三姐妹的组合相继获得了加拿大和美国的多项室内乐比赛奖,她们做为年轻音乐家被邀请到北美主要的音乐厅举办音乐会,这次录制德沃夏克的作品也是她们的第一张专辑。



唱片录音师伯尼 格兰德曼(Bernie Grundman)是两次格莱美奖获得者,当然在没接触到这张德沃夏克之前,我只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流行歌曲录音师和母带制作人,张学友、林志炫、陈绮贞的专辑都请到过这位美国著名制作人操刀。

当我听到由前置混音后直接录制在两轨模拟母带上的唱片奏响音乐,舞台左侧的小提琴,中间的钢琴和右侧的大提琴触手可及,录音散发着温暖、透明和立体三维感,音乐背景的黑度和冗余空间感的真实,让我对这位录音师捕捉乐器形体、音色和场地氛围的高超手段万分敬佩。

这套唱片售价56.99欧元,时长略短,音效惊人。

27.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Antonin Dvorak: Symphonie Nr.9)

音乐厅管弦乐团/马里斯 杨松斯(Concertgebouw Orchestra, Mariss Jansons)RCO Live 2003年录制,发行SACD版本,2019年发行180克黑胶版本。



杨松斯2019年仙逝以后,人们一方面为他过早的去世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也感叹录音技术发达的今天又可以为我们保存下来海量的现场录音,而且质量早就不是以前乐团自己留作资料或是广播电台的直播存档可比。

杨松斯2004年被任命为音乐厅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之前一年他还拿下了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的职位,坐拥欧洲两支顶级乐团真可谓是志得意满,两个乐团的自由唱片品牌已经发行了不少杨松斯在任期间的录音,很多曲目在两支乐团的音乐季里进行过多次录音,这就包括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



这首优美、通俗而饱含感情的交响曲一直是全世界音乐会上的常客,杨松斯自己也对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颇为偏爱,一生中与奥斯陆爱乐乐团(1988年)、维也纳爱乐乐团(1998年)、音乐厅管弦乐团(2003年)、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2014年)做过4次正式录音。

2019年杨松斯去世后,音乐厅管弦乐团为了纪念曾经的首席指挥,第一次发行自由品牌唱片的黑胶版本。



这次录音是2003年6月6号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的现场,RCO Live的录音往往会把临近的几次音乐会拼接到一场,但这张德沃夏克第九却是整整一场音乐会现场录音,杨松斯的指挥让这部作品活力十足,自由的节奏,活泼的速度,这是一场热情迸发的音乐会,是杨松斯与乐团长达十余年合作的良好开端。

单张黑胶唱片售价19.99欧,和SACD包持一致,便宜啊!

28. 福雷/安魂曲—管弦乐队版1998年修订(Gabriel Faure: Requiem op.48)

香榭丽舍管弦乐团/菲利浦 霍尔维格(Orchestre des Champs-Elysees, Philippe Herreweghe)harmonia mundi 2001年发行CD版,2019年发行180克黑胶版。



harmonia mundi唱片以前在国内名气不大,主要是这家1958年成立的老铺大部分是古乐录音为主,国内的古乐演奏直到今天依然处在稀稀拉拉、若有若无的状态。

不用说跟本真演奏的复兴之地欧洲和繁荣的美国比,就算只和东邻做个对照,今天活跃的个人和团体似乎不到那边的零头,更何况东邻从70年代起就有有田正弘、铃木雅明/铃木秀美兄弟、若松夏美、寺神户亮等音乐家在本真演奏上薪火相传。



harmonia mundi一直不火很可以理解。

当然,今天的情况还是改观了不少,随着harmonia mundi在古典和浪漫主义曲目上逐渐增加份量,乐团也从单纯的古乐和室内乐进化到有类似霍尔维格、贾克布斯这样指挥家率领麾下能古乐能浪漫的乐团加入进来,大型曲目的唱片前几名版本里开始出现harmonia mundi公司的商标了。

霍尔维格自己是本真演奏家出身,他的香榭丽舍管弦乐团和别的想拓展曲目范围的本真乐团一样需要用演绎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于是他在harmonia mundi以合唱为基础录制了布鲁克纳的弥撒、勃拉姆斯的安魂曲、德沃夏克的圣母颂歌以及这个管弦乐版的福雷安魂曲。



法国作曲家福雷的安魂曲作与1892年,最初在教堂里以室内乐形式演奏,后来应出版商的要求在1901年改编成管弦乐版并且在音乐厅做了首演,今天大多数音乐会上使用的都是1901年版管弦乐队乐谱,上世界90年代音乐学者发现福雷有关这首安魂曲的部分从未面世的修订手稿,于是才有霍尔维格录音中使用的1998修订版安魂曲出现。

霍尔维格自己在录制这个版本之前的13年已经完成了1893年室内乐版唱片录音,2001年11月23到24号他带着香榭丽舍管弦乐团、皇家礼拜堂合唱团(La Chapelle Royale)以及两位独唱者共同完成了这版堪称经典的演绎。



霍尔维格版完全体现了福雷对于安魂曲的理解,那就是死亡并非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令人振奋的开始,在霍尔维格棒下的音乐丝毫不存伤感,静谧的美丽让我想到刘慈欣小说《球状闪电》终章那朵若有若无的蓝色“量子玫瑰”。

29.埃尔加/谜语变奏曲、沃恩威廉斯/绿袖子幻想曲(Edward Elgar: Enigma Variations op.36+Vaughan Williams: The Wasps; Fantasia on "Greensleeves")

今天我们的分享应该从字母G开始,容我先补一个遗漏(其实这几天看了看,之前遗漏不少,等这个系列终结后我会继续做个补遗),字母E之中要补充一位伟大的英国作曲家埃尔加。

埃尔加/谜语变奏曲、沃恩威廉斯/绿袖子幻想曲(Edward Elgar: Enigma Variations op.36+Vaughan Williams: The Wasps; Fantasia on "Greensleeves")堪萨斯城交响乐团/迈克尔·斯特恩指挥(Kansas City Symphony, Michael Stern)Reference Recordings唱片公司2011年录音,2013年发行45转双黑胶套装200克唱片。



RR唱片公司我们都特别熟悉,指挥家大值英次(Eiji Oue)和明尼苏达管弦乐团(Minnesota Orchestra)为RR录制的那些著名发烧CD,例如《舞迷心窍》(Exotic Dances from the Opera)、《红魔鬼》(Mephisto & Co)都曾经一度统治了中国发烧友们的音响系统。

当年我刚开始和全国音响论坛的烧友们串门,无论到谁家,没两张RR似乎不能算是合格的发烧友,即使今天看来RR选择的美国二流偏下的乐团对于大部头作品的演奏实力比较差,唱片公司对录音曲目的选择也以动态庞大,音压强烈为主,但RR的录音确实可以称为极致的HIFI,即使弱奏的段落依然可以捕捉到微动态中繁多的细节。



埃尔加是英国第二国歌《威风堂堂》进行曲的作者,也是英国跨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他的《谜语变奏曲》充满了友情的表述和生活的乐趣,沃恩威廉斯的《绿袖子幻想曲》改编自16世纪的民歌,可能是近代英国管弦乐作品中传播范围最广的一首,把这两部代表作集中到一张专辑,无疑是英国管弦乐录音正确的选择。

RR公司和堪萨斯城交响乐团、迈克尔·斯特恩合作就始于这张英国管弦乐专辑,迈克尔是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的儿子,相比他的父亲,他在音乐上更专注于指挥领域,RR公司对于这次录音非常重视,他们派遣了公司录音师第一圣手—获得过格莱美奖的凯斯 约翰逊教授(Keith Johnson)负责这次录音。



除了极端优秀的,有着巨大空间感和决定性低频的录音,制作黑胶母盘时还采取了半速刻盘来获得更优秀的高频响应与更均衡的三频,最终得到了就是这套比数字载体更HI END的黑胶唱片。

双黑胶套装原价61.99欧元,近期正在特价到49.99欧。

30.吉美尼亚尼/大协奏曲作品2、3、4、5、6、7(Francesco Geminiani: Concerti grossi - "Quinta essentia")

科隆协奏团(Concerto Köln)Berlin Classics2018年录音发行CD,2018年发行180克黑胶双张套装。



Berlin Classics近年来对于发行黑胶唱片比较热衷,这家脱胎于原民主德国“德意志档案”(Deutsche Schallplatte)的公司自带光环,正是由于日本国内市场对这家铁幕之后的德国唱片公司不懈的引进版权和努力推广,才让几十年以后的中国发烧友们知道冷战的漫长岁月中德国不止有联邦德国的德意志留声机(DG),更有那些我们不熟悉的德国音乐家和乐团曾经录制了那么多优秀,甚至伟大的唱片。

这家民主德国的DS唱片公司因为历史的传承,录音质量似乎比极其不稳定的联邦德国同胞更值得信赖。



两德统一以后,以前民主德国的国营公司纷纷转型,Deutsche Schallplatte改名称为Berlin Classics,科隆协奏团这支成立于1985年的原联邦德国古乐团转而投效了Berlin Classics,在这里的录音曲目更宽泛,艺术上更自由,比起以前在TELDEC和ARCHIV的录音就更上层楼了。

弗兰切斯科·吉美尼亚尼是科莱利、亨德尔同时代的音乐家,名气上不如上述两位大,他传世的作品中被演奏多的是他的吉他作品,至于当年颇为流行的大协奏曲,演奏和录音的机会并不算很多。



科隆协奏团的成员们注意到了吉美尼亚尼大协奏曲之美,乐团从他的24首大协奏曲中选择了他们最喜欢的部分,按照吉美尼亚尼所著《小提琴演奏艺术》中有关技巧和阐释的记载去复原演奏这些美轮美奂的巴洛克音乐。

音乐中既有细致入微的装饰音,也有近乎虚张声势的连奏,体现了巴洛克音乐丰富的色彩世界。担任小提琴独奏的是来自日本的年轻巴洛克小提琴家平琦真弓,她出神入化的技巧为这次录音平添了几分东方式的精致。

31. 吉美尼亚尼/大提琴奏鸣曲(Francesco Geminiani: Sonaten für Cello & Bc op.5 Nr.1-4)

恩里科·布朗齐/大提琴Enrico Bronzi (Cello)、米歇尔·巴奇/大键琴Michele Barchi (Cembalo) Concerto唱片公司2010年录音,2010年发行500张限量版黑胶唱片。



意大利人从遥远的中世纪似乎就特别擅长弦乐演奏,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小提琴魔鬼帕格尼尼身上,每个音乐的时代都会有伟大的意大利弦乐演奏家诞生,他们不但创作了影响后世的作品,更创造了不少崭新的技法。

吉美尼亚尼这位巴洛克时代的意大利小提琴名家一生中奔波在伦敦、柏林和巴黎,年轻时他以完美的演奏技巧震惊了英国,也几乎以一己之力提高了英国的小提琴演奏水平,晚年在巴黎潜心研究小提琴演奏理论,并且写出了第一本小提琴专业著作《小提琴演奏艺术》(The Art of Playing on the Violin,1751)。



在吉美尼亚尼的作品之中,除了吉他奏鸣曲、大协奏曲,作品第五号的大提琴奏鸣曲同样非常好听,这部总演奏时间不到40分钟的大提琴和通奏低音奏鸣曲洋溢着巴洛克音乐特有的悠扬和明朗,全曲中也不乏内敛深邃的简短段落。

Concerto公司发行的这张黑胶唱片是2010年由意大利大提琴家布朗齐和巴洛克键盘演奏家巴奇合作于2010年在意大利名琴的诞生地克雷莫纳录制,布朗齐演奏的是一把1775年Vincenzo Panormo制古琴,巴奇弹奏了一架1995年复刻的1770年式大键琴。



现场录音的麦克风采用纽曼为主的设备,母带制作监听音箱是B&W和TANNOY,数字录音的母带规格达到24比特/192K赫兹,这张精工制作的唱片限量发行500张,每张封底都有独立编号和大提琴家本人的亲笔签名。

唱片原价36.99欧元,近期折扣到29.99欧。

32. 格拉祖诺夫/萨克斯协奏曲(中提琴改编版)

拉赫玛尼诺夫、柴可夫斯基、阿连斯基作品的中提琴改编版(Alexander Glasunow: Violakonzert nach dem Saxophonkonzert op.109,+Rachmaninoff / Zhislin: Vocalise op. 34 Nr. 14+Arensky: Tschaikowsky-Variationen aus Streichquartett Nr. 2 a-moll op. 35a+Tschaikowsky / Zhislin: Andante cantabile aus Streichquartett Nr. 1 op. 11)

卡梅·拉塔柴可夫斯基(Camerata Tchaikovsky)、中提琴/指挥 尤里·日斯林(Yuri Zhislin)Orchid唱片2019年录音,2020年发行180克黑胶唱片



苏俄的音乐传统中,那种扑面而来的狂野热情和炉火般汹涌的旋律一直是这个冰雪覆盖国度中最吸引人的那部分,Orchid在2019年为日斯林和他的卡梅拉塔柴可夫斯基乐团录制的这张中提琴改编曲专辑正是切中了俄罗斯音乐的要害,以我们近乎无法抵挡的魅力迅速占领了爱乐者的心灵。

Orchid做为一家新唱片公司来说,在已经发行的145张唱片里挑选了这张中提琴来发行自己的第一张黑胶唱片,应当有其在曲目和美学上的选择。



尤里·日斯林是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的中提琴和小提琴教授,日斯林1991年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先后跟随自己的父亲和著名小提琴教授菲列克斯·安德列夫斯基(Felix Andrievsky)学习演奏技法,1993年获得BBC2台年度青年音乐家称号,从此开始以独奏家的身份和英国本地、欧洲大陆和全世界的乐团合作协奏曲,同时他与小提琴家希特科维茨基、大提琴家毕欧瓦诺共同组成了弦乐三重奏组,活跃在欧洲室内乐演出的舞台上。

由于日斯林很早就开始在皇家音乐学院担任教职,他在演奏圈的名气并不大,这和不少音乐学院的老师相似。

这次中提琴专辑录音2019年在伦敦一所教堂进行,全部曲目都由日斯林自己做改编,既有我们熟悉的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也有格拉祖诺夫的萨克斯协奏曲,无论是否熟悉,这些典型的俄罗斯旋律无一例外的是流淌的熔岩,很容易让你立刻融化在其中。



40分钟长度的黑胶唱片售价22.99欧元,Orchid第一张黑胶,诚意之作。

33. 格里格/管弦乐作品全集

第一卷、第二卷,培尔金特第一、第二组曲/交响舞曲/洪堡时代组曲等(Edvard Grieg: Orchesterwerke Vol.1、Vol.2,Peer Gynt-Suite Nr. 1; Symphonische Tänze op. 64+Peer Gynt-Suite Nr. 2; Aus Holbergs Zeit op. 40; Funeral March; Klokkeklang op. 54 Nr. 6)

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WDR Sinfonieorchester Köln)/埃尔文德·阿德兰指挥(Eivind Aadland)Audite唱片公司2010年录音,2014年发行180克黑胶唱片版本



我自己大约是七八年之前开始购入SACD碟片,那时候纯粹凑热闹,不知道应该买什么唱片,大部分渠道卖的都是转制的老录音,毕竟21世纪初期的DSD新录音大潮已经消退多年,唱片公司,尤其是索尼、环球这样当初的主力军不是不再发行SACD就是基本不再推广和宣传了。

我这人喜欢尝试一点新事物,唱片也不想总是围着企鹅、唱片艺术这些陈旧的榜单转悠,Audite公司的这套格里格管弦乐作品全集应该是我最早买回来的SACD新录音唱片之一。



2014年唱片公司选择了套装里最为脍炙人口的,带有培尔金特第一和第二组曲的全集第一卷与第二卷发行了黑胶版本。

阿德兰是今天挪威指挥家中的佼佼者,他活跃在挪威本土和北欧主要交响乐团的指挥席上,自己就是一位挪威音乐的积极推广者,即便他的曲目范围涵盖了德奥古典以及不少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挪威音乐的灵魂一样深植在他的内心。

阿德兰和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的这套录音历时五年完成,只说头两卷的培尔金特组曲的演绎,他的版本比很多著名录音更朴素和率真,在几个容易营造戏剧效果的乐段阿德兰放弃了过分戏剧化的阐释,《朝景》的静谧,《奥赛之死》的隐忍,《在山妖洞窟中》对管弦乐队层次的展现,这些不同凡响的处理方法让阿德兰的录音版本具有了独特的色彩和魅力。



黑胶唱片采用了DMM金属直刻版制作母盘,录音在2010年10月于科隆爱乐音乐厅完成,这版录音真实还原了爱乐音乐厅的庞大规模感,乐器音色鲜活,定位和空间感超卓,爆棚乐段的弹性和合理的约束感巧妙的让音乐重播更加真实。

两卷版黑胶唱片40多欧元就可以买到,喜欢培尔金特的黑胶发烧友不可错过。

34. 亨德尔/弥赛亚(Georg Friedrich Händel The Messiah)

斯蒂芬·克莱奥伯里(Stephen Cleobury)指挥国王学院合唱团(King's College Choir)、古乐学院乐团(Academy of Ancient Music,)以及四位独唱者女高音艾莉丝·泰南(Ailish Tynan)/次女高音爱丽丝·库特(Alice Coote)/男高音艾伦·克莱顿(Allan Clayton)/男低音马修·罗斯(Matthew Rose)华纳公司2009年录制和发行CD,2020年9月发行3张套装180克黑胶唱片版本



2009年对于英国音乐界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亨德尔逝世250周年,剑桥大学建校800周年以及剑桥合唱团划时代的指挥家亚瑟·亨利 曼(Arthur Henry Mann)逝世80周年,按照历史传统,剑桥大学历史悠久的国王学院合唱团会举办亨德尔清唱剧音乐会,无疑《弥赛亚》是公认最伟大的亨德尔作品,献给他逝世纪念日最为适当。



这次的音乐会通过卫星在欧洲大陆、美国和加拿大的许多电影院中同步转播,后续还发行了CD和DVD影响版本,音乐会的指挥是当年任职在国王学院的管风琴师克莱奥伯里,这位剑桥大学合唱传统的守护者自80年代开始参与国王学院管风琴演奏与合唱指挥,其后接任了导师的音乐总监职务,一直到2019年11月去世为止。



在他率领下国王学院不但坚守了几百年的音乐传统,更通过现代媒体传播了更多英国的传统文化给全世界听众。

克莱奥伯里2009年的演绎是极为传统的,虽然合唱团按照巴洛克传统全部用男声和男童声替代女声声部,乐团也是完全本真乐器组成的古乐学院乐团,但他没有刻意使用过多的巴洛克式技法,合唱和乐团保持了一定厚重感,几位独唱者的演唱几乎没有使用装饰音和花唱,即使如此我们还是从朴素的阐释中感受到了诚挚的“古意”。



3张套装黑胶唱片去年刚刚发行,属于限量发售,剑桥大教堂的雄伟残响通过黑胶唱片的模拟重播必将胜过普通CD版本。

这次的推送就到这吧,选选你的心头好下单,我们不久后继续从海顿的新录音开始。

35. 海顿交响曲全集2032

海顿交响曲全集2032(Haydn-Symphonien-Edition 2032)和谐花园乐团/乔万尼·安托尼尼(Il Giardino Armonico, Giovanni Antonini),巴塞尔室内乐团/乔万尼·安托尼尼(Kammerorchester Basel, Giovanni Antonini)。



第四辑:海顿第60、70、12交响曲/奇玛罗萨《礼拜堂主》Symphonien Nr. 12, 60 ("Per la Commedia intitolata IL Distratto"), 70+Cimarosa: Il Maestro di Capella

第五辑:海顿第19、80、81交响曲/约瑟夫 马丁 克劳斯 C小调交响曲Haydn: Symphonien Nr. 19, 80, 81+Kraus: Symphonie c-moll

第六辑:海顿第3、26、30、79交响曲Symphonien Nr. 3, 26, 30, 79

第七辑:海顿第9、65、67交响曲/莫扎特《埃及国王塔莫斯》序曲Symphonien Nr. 9, 65, 67+Mozart: Thamos, König in Egypten-Ouvertüre KV 345 / 336a

第八辑:海顿第28、43、63交响曲/巴托克《罗马尼亚舞曲》/17世纪无名氏作品Symphonien Nr. 28, 43, 63+Bartok: Rumänische Volkstänze+Anonymus (Kromeritz ca. 1673-1680): Sonata jucunda。Alpha公司发行180克双张套装黑胶唱片。

如果你认真的看过上面我列出来的这五个双张套装黑胶唱片的作品目录,再看到贴出来的这些颇有设计感的封面,我想你会和我一样对这个正在进行中的伟大工程报以热切的关注,并且立刻想把已经发行的这些黑胶唱片收到手中。



安托尼尼和他的两支乐团—纯古乐的和谐花园和形制上更加宽泛的巴塞尔室内乐团从2013年开始启动这项耗时将达19年的工程,2032年是海顿诞辰300周年纪念,安托尼尼和他的音乐家们计划以交响曲全集录音完成做为对这位横跨两个音乐时代的巨人最好的纪念。

Alpha唱片公司与安托尼尼经过多年磨合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默契,在已经发行的海顿2032系列里公司选择了五套特别有话题性的专辑转制了黑胶版本发行,像2020贝多芬年的不少纪念录音一样,安托尼尼的这个海顿系列也按照设计好的主题分别结集,并且关联了同时代别的作曲家不少作品。



比如第四辑与海顿同时代的作曲家奇玛罗萨的歌剧,这位以《秘婚记》传名一生颠沛流离的意大利人,我们其实很少能够听到他歌剧的录音,在第四辑的第二张的B面展示了20多分钟奇玛罗萨的歌剧音乐,令人惊奇的是那些音乐充满了活力和悸动,正像他和海顿经历的动荡年代那样危险又蕴含希望。

第七辑以“宫廷剧院及其导演”为本辑主题,安托尼尼和巴塞尔室内乐团选择了海顿以歌剧和康塔塔音乐为基础改写的交响曲,无论是早期清亮的织体还是两部逐渐厚实起来的中期交响曲都是海顿体现出来的与剧院的联系,第二张唱片A面录制的莫扎特《埃及国王塔莫斯》序曲以学生的角度继承了海顿在戏剧音乐的创造力。



更有意思的是第八辑的选材,除了17世纪一位无名氏的遗留作品,竟然选择了跨越两个世纪以后的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罗马尼亚舞曲》做为专辑内容录音。

我们首次听到以18世纪的乐器演奏20世纪作品的声音,少了一点凝重,增加了不少民间音乐的味道,这套以“东方”为主题的唱片表现出海顿在雇主埃斯特哈齐侯爵广阔的领地上能够听到的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土耳其风格音乐对作曲家本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已经发行模拟版本的五个套装黑胶唱片,每套售价24.99—36.99欧元,以其内容的丰富,构思的巧妙,演奏的精彩而言,这个售价是合理的,加上Alpha对古乐录音中细节的完美捕捉,更让这些黑胶唱片加分不少。

36. LINN的黑胶

海顿第101交响曲“钟”(Joseph Haydn: Symphonie Nr.101)苏格兰室内乐团/罗宾·提契亚提(Scottish Chamber Orchestra, Robin Ticciati)LINN唱片2015年录音,2015年发行180克45转黑胶版本;



LINN做为一家以黑胶转盘LP-12起家的高保真音响设备制造商,完全不参与黑胶复兴的软件内容似乎是有点说不过去,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推荐的,也是迄今唯一的一张LINN品牌发烧黑胶唱片。

无论LP-12如何传奇,如何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件神器,按照今天的HIEND标准和器物制造标准,动辄就是几百公斤,LP-12都不算极致,或者说差的还很远,但是,它确实承载了几代人的情怀。以Klimax旗舰来说,十万多的售价可以拥有顶配,实在是时代的幸事。

去年我到上海参与springson的黑胶唱盘试听评测,他说起来自己做为一个LP-12曾经的老用家,在大动态重播时手扶唱盘感受震动的传导时有点崩溃的心情,而如今面对清澈350公斤的“钻井平台”稳如泰山,即使马勒和敲鼓亦无法撼动分毫的愉悦……



想一想本世纪初LINN果断停产CD,转身投入数播,确实有着无比的前瞻性,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诞生于1970年代的LINN LP12的强化和更新。LINN也是在践行着我们提倡的“数黑双修”。

今年横空出世的Klimax DSM更是这一潮流的明证



我们不久的将来会对LINN这台超级数播进行全面的测评。



回过头我们来聊这张黑胶,同时发行的还有SACD版,比黑胶多两首第31交响曲“号角”和第70号交响曲。

LINN的录音队伍里很重要的一支是苏格兰室内乐团,这支1974年成立的乐团经过著名指挥家马卡拉斯的训练逐渐获得了全世界听众的认可。

他们的古典主义时期作品录音尤其具有典雅的气质,马卡拉斯和苏格兰室内乐团为LINN录制过那些精美的莫扎特交响曲,直到今天还是LINN唱片SACD里面最被发烧友认可的品种。



和乐团一起录制海顿交响曲的这位提契亚提是出生在伦敦的意大利裔英国人,自幼学习小提琴并且在钢琴和打击乐方面也颇有建树,15岁在指挥家科林戴维斯爵士的引导下转向指挥方向,他和苏格兰室内乐团为LINN录制过几张不同类型的唱片,有浪漫主义的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也有海顿这样最符合乐团本身气质的音乐。

海顿的录音是2015年在爱丁堡亚瑟音乐厅进行的,这座1914年落成的音乐厅是苏格兰音乐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LINN的著名录音师菲利浦·霍布斯对于海顿晚期交响曲宏大的规模和亚瑟厅更加宏伟的体量之间的比例掌握的恰到好处,我们从录音中可以听到海顿的音乐在这座泛音丰富的建筑中生动而活泼的回响,最终的黑胶版本以45转的极致方式发行,由此获得了更凌厉的动态,更低的噪音和更丰富的细节。



180克45转唱片售价34.99欧元,以声论价,超值。

37.霍尔斯特《行星组曲》/理查 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理查 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Gustav Holst: The Planets op.32 +Strauss: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op. 30)大不列颠青年管弦乐团/爱德华·加德纳(National Youth Orchestra of Great Britain, Edward Gardner)Chandos公司2016年录制,2017年发行SACD版和180克黑胶唱片模拟版本



我第一次被一个青年交响乐团的录音所感动还是前几年的事情,偶尔买到一张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的SACD碟,开始不太重视,乐团名字是德语,不查词典看不明白,于是唱片一直扔在边上没动。

某一天闲来无事拆了听听,立刻被系统重播出来极其缓慢的布鲁克纳所吸引,一口气把整张唱片听完,然后开始查资料,原来这张Gramola出品的SACD大有来头。



乐团是上奥地利青年交响乐团(Oberösterreichisches Jugendsinfonieorchester)都是一些十来岁的年轻人组成,指挥是来自法国,小提琴家出身的雷米·巴雷特,这张唱片的录音是真正的DSD一轨到底,在布鲁克纳终生工作的圣弗洛里安教堂现场录音,没有经过后期编辑。

按照我的朋友—德国自由射手的话说就是除了乐器差点,真是丝毫不弱于任何优秀的成年人乐团。这些年轻人所表现出极高的音乐素养和对作品深刻的理解,完全以朝圣的心态和指挥家巴雷特一起完成了大量的排练和最终现场录音。今天我们推荐的这张黑胶,同样来自一群十几岁的英国青年人。

他们录制的曲目从发烧友的角度更加过瘾,霍尔斯特《行星组曲》和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晚期浪漫主义最有表现力的几部作品之一,都是极端巧妙的运用管弦乐对客观事物的深度刻画能力来阐释哲学或现实,音响性上则都动用了管风琴建立起深不见底的超低频和强大的音压,无疑这是发烧友的狂欢,还是发烧友公寓房旁边邻居的噩梦。



一般两部作品都可以单独做为一张唱片的主题来搭配一些小曲目,Chandos公司发行的这次录音一气呵成的把两部作品集中在一个专辑之内,我只能发自内心的大呼过瘾了,担任指挥的加德纳是近年来英国本土指挥家中颇为耀眼的一位,他在卑尔根爱乐乐团工作的成绩有目共睹,带领乐团录制的唱片频频取得很好的销售,自己在2019年被任命为伦敦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从2021/2022演出季开始执掌这支英国老牌劲旅。

由13岁到19岁英国青少年音乐经验组成的大不列颠青年管弦乐团,虽然年轻但是每年都会被BBC逍遥音乐节邀请到场举行音乐会,这次录音的起源也是因为在逍遥音乐节上《行星组曲》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简直演疯了,加德纳带着这些孩子们以朝气蓬勃又缜密无比的状态诠释了这两部部变化多端的管弦乐大作。



基于媒体和现场听众们的热烈反响和一致好评,Chandos策划了接下来的录音计划,紧接着逍遥音乐节后几天,乐团、指挥家和录音班子一起来到伯明翰交响音乐厅,最终在这里完成了录音。Chandos新录音黑胶唱片只发行了三张,能挑选出这张青年交响乐团的录音发行黑胶,充分说明了唱片公司的信心。

当然,单张180克唱片价格并不便宜,36.99欧元的价格正反两面的“发烧大曲目”,而且最HI的都是外圈,你暂时不用考虑超前角和内侧力了!

38. 马勒:第一交响曲(柏林爱乐乐团/阿巴多)

马勒:第一交响曲(Gustav Mahler: Symphonie Nr.1)柏林爱乐乐团/阿巴多(Berliner Philharmoniker, Claudio Abbado)DG公司1989年录音,此前发行过CD和视频版本,2019年发行180克黑胶模拟唱片。



这个版本实在太有名了,我自己当年看录像带的时候特别激动,卡拉扬的死讯,阿巴多指挥马勒第一交响曲末乐章的开始,满布涂鸦而尚未拆除的柏林墙……

56岁的阿巴多继任柏林爱乐首席指挥的时候,正是这个世界发生巨变的时刻,柏林爱乐乐团和德国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柏林墙虽然已经倒塌,但是人们心中的柏林墙却没有那么容易拆掉,视频带给我们许多有关这次马勒第一交响曲台前幕后的细节,阿巴多当时逐渐进入艺术的成熟期,但还尚未完全脱离青年时代的热情洋溢,马勒第一交响曲“巨人”这个名字正符合1989年柏林爱乐乐团的状态,一个巨人,一个即将在阿巴多领导下除旧布新的巨人。



整部交响曲被阿巴多的排练塑造的生机盎然,即使是预示死亡的第四乐章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自己的CD从德版换到日版,动态的提升显而易见,录音里的细节也多了不少。

看着56岁阿巴多的面庞浮现在封面照片上,再想到晚年的大师癌症后瘦削而憔悴的面容,时光真切的在我身旁流逝。

这张180克黑胶唱片是这个录音完成30年后首次发行的模拟版本,22.99欧元和日版现在SHM-CD版同等价格,无疑黑胶唱片有着无穷的诱惑力。

39. 马勒:第一交响曲(维也纳交响乐团/法比奥 路易斯)

马勒:第一交响曲(Gustav Mahler: Symphonie Nr.1)维也纳交响乐团/法比奥·路易斯(Wiener Symphoniker, Fabio Luisi)Wiener Symphoniker唱片2012年录音,同年发行了CD版和180克双张套装模拟版本。



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名头太响,以至于基本把我们今天要推荐的这支维也纳交响乐团的光彩完全掩盖住,在这个自有唱片品牌创立之前,这支创建于1900年的维也纳乐团最有名的唱片是在卡拉扬执棒下和苏联钢琴家里赫特为DG录制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黑胶时代的大荷花到SACD时代ESO、TOWER翻录的发烧版本,实际很多时候,发烧友们还会漫不经心的把乐团的名字马虎看作维也纳爱乐乐团。



转头回看维也纳交响乐团的历史沿革和历任指挥,入主柏林爱乐之前的卡拉扬,血气方刚的年轻萨瓦利施,克里普斯,朱利尼等人也在维也纳交响乐团不设置常任指挥的时候为乐团的声音留下过自己的风格烙印,一百多年的发展把维也纳交响乐团塑造成真正实力不让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值得认真关注的奥地利一流交响乐团。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在我们前述的阿巴多柏林第一年里,做为指挥家和柏林爱乐乐团首次录音的曲目,用意非常明确,德奥音乐晚期浪漫主义大师中最耀眼的一位,他的第一部作品,预示了生机与活力,也代表了崭新的开始,这个观念同样被维也纳交响乐团采用。



首席指挥意大利人法比奥·路易斯,接受音乐教育和开始自己职业生涯都在德国,2005年起担任维也纳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录音开始的2012年正是他任期的最后一年,转过年去路易斯苏黎世歌剧院音乐总监。

路易斯的指挥风格给我们带来一个与传统略有不同的马勒交响曲录音,马勒第一在蓬勃的生机中更多表现出细节和层次之美,传统演绎中壮硕的形体被路易斯刻意隐去,代之以抒情与咏叹调般的歌咏,这恐怕是他意大利人血液中流淌的歌剧元素带给他对德奥音乐独特的阐释角度吧。

双张套装180克黑胶,售价34.99欧元,唱片品牌的开山之作,另类的别样演绎,不贵不贵。

40. 马勒:第六交响曲(音乐永恒乐团/特奥多尔 克雷提茨)

马勒:第六交响曲(Gustav Mahler: Symphonie Nr.6)音乐永恒乐团/特奥多尔·克雷提茨(MusicAeterna Orchestra, Teodor Currentzis)SONY古典2017年录音,2018年发行180克双黑胶唱片套装。



新录音的马勒交响曲非常多,新录音里面发行黑胶唱片的很少,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大部分黑胶唱片系统无法胜任马勒交响曲巨大动态所需要的正确循迹,我记得以前听伯恩斯坦DG版马勒第二交响曲末乐章的黑胶唱片的惨状,那套数字录音的黑胶套装因为其发行量很少,现在二手价格依然不菲。

腊指挥怪才克雷提茨是一位声名显赫又饱受争议的人物,这位和我同岁的希腊人是俄罗斯指挥大师伊利亚 穆辛的弟子,与毕奇科夫、杰基耶夫系出同门。

从新西伯利亚歌剧院历练出来的克雷提茨既敢于打破墨守成规的传统,同样也会注重对作品时代风格的探索,他和音乐永恒乐团为SONY录制的三套莫扎特歌剧《女人心》、《唐乔万尼》和《费加罗的婚礼》散发出早期单声道录音时代德奥老派大师们的莫扎特歌剧风格,唯美主义的阐释让我有时候会忘记他那些离经叛道的录音。



这套马勒第六录制于2017年,第一乐章克雷提茨就带领乐团演奏出了疾风暴雨的速度,充满侵略性的节奏感推动音乐迅速发展,这种阐释和巴比罗利的阴郁,布列兹的冷酷都完全不同,激情澎湃的马勒第六交响曲的开端是别人的演绎里从未听到过的。

原价21.99欧元的套装碟现在特价到18.99,小降了一点点,我觉得不妨把他《唐乔万尼》和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黑胶版本一并购入。



今天的推荐到马勒就告一段落,下次从字母表M开始,我现在边听克雷提茨的马勒第六边写这段结语,新录音的透明,细节之多和声音的流畅程度,真是在证明科技的进步是艺术传播正向推动力,我们期待更多的发烧友能够嗅到到这丛科技和艺术之花的芬芳。

41. 奥利弗 梅西安《爱与死之歌》

奥利弗·梅西安《爱与死之歌》(Olivier Messiaen: Lieder "Harawi"Chant d'amour et de mort)莎拉·玛丽亚 孙/女高音(Sarah Maria Sun,Sopran)斯特夫卡·佩里法诺娃(Stefka Perifanova ,Klavier)MODE公司2019年录音,2020年1月22号发行180克双张套黑胶版本(该录音只提供模拟版本)



出生在风景优美的城市阿维尼翁的梅西安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这个世纪后半叶法国音乐创作的引导者,不但自己开创了作曲领域的风气之先,更带出了施托克豪森、布列兹和陈其钢这样在各自国家引领当代音乐潮流的著名学生。

然而对于我们这样普通的爱乐者来说,梅西安更多存在于我们见过但是几乎没听过的唱片之中。



这些唱片包括布列兹在CBS的梅西安作品录音,忘年交郑明勋和巴士底狱歌剧院乐团在DG的那些封面异常鲜艳的4D录音,最多见到也最有可能听的就是以大编制和发烧录音著称的《图伦加利拉交响曲》,即使我们听不明白其中的内容,庞大的动态和异彩纷呈的音响效果却也足够填满我们那颗“发烧”的心。

今天要推荐的是《图伦加利拉交响曲》的姊妹篇,发表于这首交响曲之前的艺术歌曲套曲《爱与死之歌》。梅西安像所有20世纪初期诞生的音乐家一样不可能完全摆脱晚期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的巨大影响,1941年的短暂战俘生活和《时间中止四重奏》的创作让梅西安频频想到“时间的尽头是什么”这一千古谜题,被释放以后他在巴黎音乐学院和声教授任上开始写作“特里斯坦三部曲”。



这和瓦格纳的歌剧同样来源于欧洲古代神话传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三部曲的第二部《图伦加利拉交响曲》相比,这套由12首女高音和钢琴艺术歌曲构成的套曲更直接的描绘了以一对最终死去恋人为主线的爱情与死亡的故事。

HARAWI一词来自南美安第斯民间音乐的情歌体裁,这种带有异国情调的乐思正是梅西安一生音乐写作的特点。



录音中的女高音莎拉·玛丽亚 孙来自德国,这位在科隆和斯图加特学习过的歌唱家是当今现代音乐演唱权威,很多当代作曲家把自己的作品题献给孙,但她也喜欢早期音乐,我们在听她演唱的道兰德鲁特琴歌曲集时丝毫不会产生历史的“违和感”。

这十二首把女高音做为一件标准乐器使用的套曲集要求歌者有超级好的音准、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偏向抒情的音色,这一切正是孙完全具备与运用自如的。



钢琴伴奏是来自保加利亚的钢琴家佩里法诺娃,她的伴奏敏感、锐利,在偶尔出现的抒情段落又是那么温暖人心。实话实说,这套售价50欧元的黑胶唱片不是一部旋律的大作,但来自序列音乐的震撼性,两位音乐家精彩演绎和MODE公司空间感剔透的录音,已经让这套唱片物有所值。

42. 莫扎特,圆号协奏曲全集

莫扎特,圆号协奏曲全集(Wolfgang Amadeus Mozart: Hornkonzerte Nr.1-4)菲利克斯 ·克里泽/圆号独奏(Felix Klieser)萨尔茨堡室内乐团(Camerata Salzburg) BerlinClassics2018年录制,2019年发行180克黑胶唱片版本



莫扎特的圆号协奏曲是我比较早接触到的莫扎特协奏曲,也是最喜欢的非键盘类协奏曲,圆号做为木管组乐器中的特殊成员,圆润温婉的声音在我早期的国产劣质音响中特别容易出好声,即便是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没有什么极端高把位的音区,声音实心木头一样的国产音响系统还是很难重播好一把独奏小提琴的声音,故此瞎打误撞,圆号协奏曲倒成了我的最爱。

面对这张柏林古典公司的新录音,我多少是带着点疑问去听的,毕竟我是听着鲍曼、图克威尔这样最顶级的圆号独奏家的演奏入门的,要想让我这副拔的挺高的耳朵“眼前一亮”其实非常的不容易。



演奏者克里泽看着挺年轻,我从头开始播放,专辑按照第4、第3、第1、第2协奏曲的顺序进行,隽永而又欢愉的弦乐声部前奏过后,圆号轻盈爽利的开始独奏,“这音色实在太漂亮了!”我心头一凛,好像已经被击中了,第4协奏曲第一乐章是快板开始,圆号演奏技巧也很难,在保持毕竟快速度下维持音色的优雅,速度的敏捷和音乐的连贯性,这几种全都完美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克里泽先声夺人!

第一乐章尾声的华彩乐段炫技和乐感并重,在萨尔茨堡室内乐团协奏下完成度极高的拿下第一乐章……待我听完全部协奏曲之后,我赶紧发给springson并且说“吹的真NB,这要中国人估计全放炮了”,我们古典音乐DAILY群明文禁止对唱片评论使用“NB”之类简陋描述,不过听完克里泽的这个录音,我只能说出来这个词了。



紧接着更让我震惊的是发生了,继续在网上看视频才看清楚,这位以近乎完美完成莫扎特四首协奏曲的德国演奏家,是用脚控制圆号的几个按键,虽然之前也多次见到过失去双臂的残障人士用脚灵活操控很多精巧工具,但看到克里泽用脚控制圆号还是让我大为折服。

在查阅了更多资料以后,菲利克斯·克里泽这位出生在1991年的演奏家的形象更加丰满,每天练习八个小时,为演奏特制了一个盛放乐器的支架,希望别人以专业乐手而非残疾人来看待自己,我想他确实早已做到自己的期待的一切。



26.99欧元的一张黑胶,完完全全符合演录俱佳的标准。

43. 莫扎特第20钢琴协奏曲、第3、第12号钢琴奏鸣曲

莫扎特第20钢琴协奏曲、第3、第12号钢琴奏鸣曲(Wolfgang Amadeus Mozart: Klavierkonzert Nr.20 d-moll KV 466、Klaviersonaten Nr. 3 & 12)赵成珍/钢琴(Seong-Jin Cho)欧洲室内乐团/雅尼克·内泽特·塞贡(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Yannick Nezet-Seguin)DG公司2017年录音,2018年发行180克双张黑胶唱片



曾几何时,肖邦钢琴大赛的获奖者犹如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一样令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们膜拜,的确在以往的比赛中诞生了阿什肯纳及、波利尼、阿格里奇这样在日后的国际音乐界保持深远影响力的演奏大师。

即使亚洲也有一些获奖者凭借肖邦大赛的盛名得到了以前不曾设想过的位置,他们中不乏有技术,有品味的选手,随着“神话时代”渐行渐远,肖邦钢琴比赛的神性逐渐淡化,这不过是全世界众多音乐比赛中的一个罢了,相比那些最终扬名立万的选手,绝大多数参赛者不过就是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照亮的范围仅仅是自己人生中的一点点空间。



2015年第17届肖邦钢琴比赛10月1号落下帷幕,韩国人赵成珍荣获头奖和最佳波罗乃兹奖,这是继2000年我国某位李姓选手之后有亚洲人获得肖邦比赛头奖,如果再往前追溯历史,肖邦比赛第一次有亚洲人获奖还要追溯到1955年的傅聪拿到的第三名。

赵成珍和不少肖邦比赛获奖者一样立即被唱片公司签约,嗅觉灵敏的DG公司急不可待的拿下了这位新科状元并且发行了他的获奖音乐会现场录音,由此开始了至今依然蓬勃开展的录音和发行。



赵成珍和现在所有优秀的青年演奏家并无二至,他拥有过硬的技术,这是55年获奖的亚洲前辈毕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同时他和同辈演奏家都有些少年老成,演奏和录音的曲目都不再局限于肖邦那些大部分自怨自艾的曲调,印象派钢琴作品,德奥古典和浪漫主义钢琴作品,不同风格的协奏曲都是他们经常涉猎的题目,赵成珍在DG这6年来的录音正是这种飞跃的证明。

我们今天推荐的这张黑胶是赵成珍在DG的第三个录音,获奖音乐会后他第二次录音选择了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意象集》、《儿童乐园》、《贝加莫组曲》,你如果听他贝加莫组曲中那首著名的“月光”话,一定会为他清晰的触键和铺陈的层次折服。

莫扎特第20协奏曲是一首颇为昂扬的乐曲,在演奏时赵成珍和塞贡以及欧洲室内乐团显然达成了共识,他们的音色都比当代莫扎特协奏曲的阐释风格更为男性化。



即使室内乐团也摒弃了时髦的本真风格,赵成珍的触键风格很有20世纪早期大师那种随意中蕴含谨慎的感觉,难得的精致老派,让我犹如梦回沪上老克勒的客厅了。DG的这套黑胶唱片2LP售价29.99欧元,还犹豫吗?

44. 莫扎特第20、第25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第20、第25钢琴协奏曲(Wolfgang Amadeus Mozart: Klavierkonzerte Nr.20 & 25)马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莫扎特乐团/克劳迪奥·阿巴多(Orchestra Mozart, Claudio Abbado)DG公司2013年琉森音乐节现场录音,2014年发行180克黑胶唱片。



今年六月份,全世界的古典音乐爱好者都在为伟大的钢琴家马尔塔·阿格里奇庆寿,这位满头青丝已大半转为华发的八旬音乐家以当之无愧的艺术生涯迎接着无数人的祝贺,作为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传奇音乐家,阿格里奇经历了黑胶唱片最辉煌的年代和CD鼎革的巨变。

她的唱片从最开始肖邦钢琴比赛出道的DG肖邦录音一直到最新发行的她和老朋友巴伦博伊姆以及柏林歌剧院乐团合作的德彪西作品,她是唱片载体变革的受益者,也是见证人。



我第一次听阿格里奇的现场还是1996年,当时还是学生的我在燕莎后面的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世纪剧院观看了她和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指挥家夏尔 迪图瓦合作的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虽说学生票在二楼中后区域,伸着脖子勉勉强强能看见独奏的阿格里奇,现场她狂砸键盘的凶悍演奏和一头墨染的长发飘坠而下的温柔摸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那场音乐会给我印象之深,很多年觉得听别人的李斯特总是不过瘾,谁都没阿格里奇砸键盘砸的过瘾。当然,今天我们推荐的这张黑胶唱片并非是砸键盘的风格,阿格里奇除了浪漫主义时代肖邦、李斯特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擅长以外,对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亦有颇深的修为,在TELDEC录制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和协奏曲系列唱片,一直受到高度赞誉,不但长期发行单行本正价唱片,后来还多次结集出版。



2013年和阿格里奇合作的指挥家阿巴多从青年时代就是她亲密的合作伙伴,如果你还记得他们年轻时候在DG录制协奏曲的那几张可称唯美的“才子佳人”封面合影,更可能因为美人迟暮,英雄老去而黯然神伤,实际这张黑胶唱片正是因为2014年阿巴多措不及防的逝世而决定发行的纪念唱片。

两位音乐家之前各自都与别人合作过第25和第20钢琴协奏曲,他们俩一起录制这两首曲目这是唯一的一次,两首协奏曲都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最常演奏的,也是最优美的几首之一,阿格里奇的触键给音乐以很多微妙的变化,出色的情感表达和音乐流露出的诗意,让这两首司空见惯的作品增加了不少情趣。



为纪念阿巴多去世而发行的纪念盘,19.99欧元的代价你可以拥有对乐坛一对璧人最后合作的回忆,两首协奏曲三乐章结尾带有热烈的掌声,这是现场录音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45.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第8、第11、第18号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第8、第11、第18号(Wolfgang Amadeus Mozart: Klaviersonaten Nr.8,11,18,Allemande & Courante aus einer unvollendeten Suite KV 399; Eine kleine Gigue KV 574; Rondo KV 511)查尔斯·罗森/钢琴(Charles Rosen, Klavier)Fone公司2001年录制,2003发行SACD,2020年发行180克限量版黑胶唱片。



莫扎特一生一共创作过19首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从技术难度上和浪漫主义时期那些动辄连续九度十度的作品相比,都不算很难弹,毕竟莫扎特时代强音钢琴刚出现不久,羽管键琴还在很多场合见到和用到,乐器能够达到的表现力限制了作曲家的意识维度。

但是无论什么时代,钢琴家、教授和琴童们没有人会说莫扎特的奏鸣曲好弹,即使是他早期海顿式的奏鸣曲依然在音乐表现和整体结构的搭建上对于演奏者有着严苛的要求,古典主义美感是一道需要努力愉悦的“障碍”,有了录音和唱片后,历史上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录音不胜枚举,海布勒、布伦德尔、内田光子、古尔德、皮雷斯……



即使我再多说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还是处于挂一漏万之中,可以说有多少演奏家就有多少种对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阐释。

FONE是一家以发烧录音闻名的小公司,我们在前面的黑胶推荐里已经介绍过这家公司的概况,本次录音邀请来的是美国钢琴家查尔斯·罗森,这位偏向学术型的演奏家名气不大,不过上溯他的师承关系,能追溯到李斯特、肖邦的弟子,这位美国的再传弟子不但曾经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求学,他还拥有法国文学博士的学习,并在美国的几所大学开设法语相关课程,这是他和一般音乐家最不同的背景。



罗森的莫扎特弹的不“巧”,触键朴拙有力,触感非常丰富。为了这次录音,FONE公司特意找来了一台经过修复的1884年柏林制造贝希斯坦(Bechstein)钢琴,力图重现李斯特时代的音响效果。

录音地点选择在意大利罗马郊外的宁法花园(Garden of Ninfa)进行,家里系统信息量足够多的朋友应该可以听到宁法花园中鸟儿对于罗森弹奏莫扎特的回应之声,Fone录音师在现场使用了传奇的古董电容麦克风Neumann U47、U48,全模拟制作了母带,由此我们最终得到是一张声音真实,风格古典的唱片。



Fone虽然一直不是所谓主流唱片公司,意大利录音也是发烧友诟病的重点,但是这家成立于1983年的蚊型发烧唱片公司奉献的作品却一直有着非常高的出品质量,47.99欧元贵了一些,比起发烧器材那有完全不值一提了。

46. 莫扎特《安魂曲》

莫扎特《安魂曲》(Wolfgang Amadeus Mozart: Requiem KV 626)音乐永恒乐团/新西伯利亚歌唱家合唱团/特奥多尔·克雷提茨(MusicAeterna Orchestra、New Siberian Singers、Teodor Currentzis) Alpha公司2009年录音,2019年发行45转180克黑胶唱片双张套装,限量1500套



克雷提茨和他的音乐永恒乐团穿梭在早期音乐和晚期浪漫主义之间游刃有余。

我们上次推荐的那套马勒第六交响曲以狂野的速度与侵略性的演绎方式被古典音乐DAILY部分群友大呼“吃不消,欣赏不了”,我想这种对古典音乐“新工业浪漫主义、黑金属、工业电子噪音、后朋克”等多元的,非古典风格的阐释是这位一直特立独行指挥家的必然。

生于80年代的克雷提茨和全世界的同龄人一样经历了流行和摇滚音乐风格的不断变化和对之前风格的反叛,他做为一个接受过良好古典音乐教育人的敏锐的发现那些地下音乐家反而更容易抓住浪漫主义作曲家入舒伯特、舒曼等人音乐的内核,把自己和传统古典音乐圈彻底隔离,让音乐和艺术重新纯净起来是他创立音乐永恒乐团并以所谓“业余乐团”界定自己和同伴们的原因。



在新西伯利亚歌剧院的岁月给了克雷提茨半封闭的可能性,在这里他和音乐家们对经常演出的歌剧和交响乐洗去尘垢,拨开历史的“包浆”,不是单纯从形式而是努力从内在的精神层面追溯音乐的本来面目。

这版莫扎特《安魂曲》的录音正是这种努力的重要产品。莫扎特《安魂曲》在作曲家生前并未完成,后来他的助手、学生和朋友苏斯迈尔按照莫扎特的遗嘱和部分草稿续写了这部作品,刊行了一个演出版,以后不止一位作曲家曾经贡献自己的补全版《安魂曲》,不过音乐届大多数人都承认苏斯迈尔的续作最忠实,最符合莫扎特的原意。



克雷提茨的录音就是按照传统用了苏斯迈尔版乐谱,除了省略管风琴的部分以让织体更加清晰以外,指挥家没像现在的许多古乐团那样必须搞出一版不同以前的乐谱来为了本真而本真,他的演绎十分传统,新西伯利亚歌唱家合唱团和音乐永恒乐团不愧是长期合作的伙伴,二者音色和韵律的统一感,对作品深沉而生动的表达,都是克雷提茨所追求的演出效果。

独唱家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女高音西蒙·珂蜜斯,她嗓音之清澈、飘逸,给这部略显沉重的作品带来清凉舒爽的空气。



双张套45转180克黑胶唱片售价34.99欧元,鉴于本身就发烧的阿尔法录音和45转细节和中高频的加持,买一套!

47.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第3、第4号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第3、第4号(Wolfgang Amadeus Mozart: Violinkonzerte Nr.3 & 4)玛丽安·托尔森/小提琴( Marianne Thorsen)特隆赫姆独奏家乐团/奥文德·吉姆斯(Trondheim Soloists, Oyvind Gimse)2L公司2006年录制,DXD(352.8KHZ/24BIT),2013年发行180克黑胶唱片版本。



我们来看看挪威2L公司的这张莫扎特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吧,唱盘公司的创始人叫莫腾·林德伯格(Morten Lindberg,也是本次推荐录音的监制),在别的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录音和后期经验之后,林德伯格创立了自己的2L公司,做为一个蚊型的不能再蚊型的公司,请大牌艺人和乐团实属妄想,即使是挪威本国的大型管弦乐团似乎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录音。

所以2L公司时至今日录制的唱盘都以北欧民间音乐和室内乐为主,偶尔有张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就算顶天的大制作了。不过林德伯格却是最新技术的拥趸和实践者,早期的SACD,后来的蓝光音频碟片,多声道音乐,高格式DXD录音等等,可谓时尚潮什么我们玩什么,2L发行的各规格碟片和数字文件(尤其是数字文件,便于复制和无偿拥有)在国内一部分对曲目无所谓,对音效非常期待的发烧友里面广为传播。



我想了想,自己也有若干2L的唱片,选来选去买的很困难,我对北欧当代作曲家没什么兴趣,只想找点熟悉的曲目,今天这张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的SACD很早就已经拥有,出生在1972年的挪威小提琴家玛丽安 托尔森除了在CHANDOS和2L有几张录音之外,几乎毫无名气,她本人除了演奏,还是特隆赫姆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我很清楚这样寂寂无名的教职人员很可能是一位被忽视的出色演奏家。

果然,两首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弓法干净利落,音色爽净,风格上特别雍容典雅,与她协奏的特隆赫姆独奏家乐团在日常演出中就已经和托尔森合作过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全集的挪威国内巡演,可以说彼此配合默契,两首协奏曲的完成度很高。



2L的录音一直是它的卖点,公司对于协奏曲采取环形摆位录音,独奏者处于舞台的中后方,与指挥相对,乐团则分列两旁呈围绕的队形,据说以此传达独奏与乐队对话的氛围(即使可以听到,我想也是SACD的碟片和文件的多声部部分才能还原,依靠两只立体声音箱模拟基本不太可能吧,更何况是黑胶碟重播呢)。

不过我们在这张黑胶上能够听到2L公司高格式DXD所采集的小提琴纤细、高贵的木质感,协奏乐团的蓬松丰满,特隆赫姆当地教堂木质材料多所造成的微妙残响和反射,我认为能够听到这些足矣。2L的这张莫扎特第3、4小提琴协奏曲售价29.99欧元,由高规格数字母带转制的黑胶唱片,拥有无可比拟的细节和清晰度。



字母表M很长,这次我们一起把莫扎特的新录音挑选了几张,各位可以动手下单了,记住一单不要买太多以免违反有关部门规定!

48.  莫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钢琴四重奏版)

莫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钢琴四重奏版)(Modest Mussorgsky: Bilder einer Ausstellung (für Klavierquartett)+10英寸单曲拉赫玛尼诺夫OP33第6、OP39第2、6、7、9号(钢琴四重奏版)/福列四重奏组(Faure Quartett)/2017年柏林古典录制发行CD版本,2018年发行180克黑胶唱片(Berlin, 2017)



当初对于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的管弦乐改编,还是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伟大的指挥家库谢维茨基统领下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库谢维茨基这位巨匠当年委托了作曲家拉威尔和雷斯庇基为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和拉赫玛尼诺夫《练习曲》的管弦乐版配器,要说配器这门学问真的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神奇为不朽!

雷斯庇基改编的拉赫玛尼诺夫可能朋友们略微生疏,但《图画展览会》管弦乐版就一定是如数家珍了,拉威尔展开了配器的魔术赋予了穆索尔斯基本就伟大的创意以更加多姿多彩的面貌,以“漫步主题”连缀起来的一些列画面。

“古堡,牛车,花园,侏儒,鸡雏,小屋,基辅大门”不仅仅是管弦乐技巧的伟大胜利,更成了我们这些发烧友赖以测试音响系统的必备爆棚唱片之一,尤其是宏伟的“基辅大门”常常单独被收录于某唱片公司精选片段音频测试专用碟片中最显著的音轨。



那么我们今天要推荐的这个钢琴四重奏版本妙在何处呢?

成军已二十余年的福列四重奏组早年间为DG公司录制过莫扎特、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等德奥系的室内乐重奏曲目,我们从那些录音中完全可以感到这支四重奏的端正与平和,丝丝入扣而娓娓道来,深得德奥室内乐的三昧。转投柏林古典旗下,重奏组的风格发生了狂飙突进式的变化,尤其以2018年这张狂野的改编曲为最!

在库谢维茨基首演改编版的80多年以后,福列四重奏的灵魂人物,钢琴家德克莫默茨 (Dirk Mommertz)重新把原作改编为钢琴四重奏版,这个版本既能眺望原始的钢琴独奏,又能以弦乐器的介入唤起人们对拉威尔伟大改编的记忆,相比庞大的管弦乐团,钢琴四重奏粗粝甚至直接到有些“粗野”的声音直冲我的心灵。



如果你喜欢按照以前的习惯从“鸡脚小屋”直连“基辅大门”的话,直率的弦乐器爆发的声音阴森而诡异,这是管弦乐版中被配器所“柔化”的,钢琴在中低声部的衬托坚实有力,“基辅大门”色彩上比管弦乐版更鲜艳。

我们从钢琴四重奏版本里又听到很多在管弦乐版中被众多乐器的合奏所掩盖的细节,柏林古典的录音很好的平衡了钢琴与弦乐之间的质感与量感,活泼的声音贯穿整张专辑。

26.99欧元附带一张10寸单曲碟收录五首雷斯庇基改编的拉赫玛尼诺夫练习曲同样颇有价值。

49. 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钢琴原版)+拉威尔《镜》

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钢琴原版)+拉威尔《镜》(Modest Mussorgsky: Bilder einer Ausstellung+Ravel: Miroirs)/马库·席尔莫(钢琴)Markus Schirmer (Klavier)/TACET公司2004年录音,2017年发行180克黑胶版本,半速刻片/B面反向播放,限量发行。



TACET公司的黑胶唱片已经不止一次出现在我们的专题之中了,这家1989年创立于斯图加特的德国蚊型唱片公司从创建之初就以最顶级的发烧唱片录制者的规格要求自己,老板安德拉斯 斯普雷尔自己是录音师出身,他的思想兼具对古董电子管录音设备的热爱和对最新技术的探索精神,中国发烧友熟悉的那两张“胆咪”就是公司成立后的两张精选集。

虽然我对以斯图加特室内乐团为主的演奏团体对巴洛克音乐陈腐的趣味感到厌倦,但必须承认的是这些以电子管设备黄金年代制品录制成的唱片,声音温暖而有活力,丝毫不是所谓电子管的“昏黄声音”。



TACET公司除了对曾经时尚的DVD-AUDIO、SACD和蓝光音频亦步亦趋之外,在黑胶唱片上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细腻度,任何接触黑胶唱片的人都会为不容易消除的内圈失真问题苦恼过,TACET的工程师们反其道而行,让黑胶唱片的读取从内圈进行直到最外圈,这样一个完整的播放过程中内外圈的声音差异几乎可以忽略。

我们今天推送的这张《图画展览会》就是这种反向播放加上传统半速刻片的一张“发烧版”黑胶。这次录音的演奏者是来自奥地利格拉茨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的马库斯 席尔莫教授,和不少音乐学院的教授们一样,马库斯 席尔莫先生并非唱片公司的录音棚宠儿。



我们检索他的唱片只有区区几张,曲目基本都是德奥传统作品,在TACET公司共有三张唱片,两张贝多芬奏鸣曲一张中期,一张晚期,演奏的可圈可点,触键和踏板的规矩程度似乎可以和肯普夫在DG的立体声录音一样当作教学范本,马库斯教授深谙拉威尔在《图画展览会》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唱片搭配了作曲家钢琴曲里最富色彩感的《镜》,算是对配器大师、色彩大师的致敬吧。



马库斯教授演奏《图画展览会》比他前面两张贝多芬奏鸣曲要浓郁了许多,即使如此,我们依然能够明确感到这位教授对于力度的控制,对踏板的珍惜,矜持的演绎让最爆棚的段落都保持了声部的清晰,这是我喜欢的对《图画展览会》的阐释。

马库斯教授对于演奏用琴有着自己独特的选择,他没有选择通常演奏家们最喜欢的斯坦威D274,而是用了一台意大利法齐奥里的F278九英尺演奏琴,这是法齐奥里厂排行老二的次旗舰,没有上级F308十英尺琴那么夸张,但同样具有强穿透力的声音,TACET的录音几乎可以真实还原法齐奥里琴特殊的音色。

27.99欧元一张,反向播放加半速刻片,真不贵。

50. 卡尔·奥尔夫《博伊伦之歌》

卡尔·奥尔夫《博伊伦之歌》(Carl Orff: Carmina Burana)柏林爱乐乐团、柏林广播合唱团/西蒙·拉特(Berliner Philharmoniker、Rundfunkchor Berlin/Simon Rattle/莎莉·马修斯 (Sally Matthews)女高音、劳伦斯·布朗利 (Lawrence Brownlee)男高音、克里斯蒂安 葛哈尔(Christian Gerhaher)男中音/2004年12月31号柏林除夕音乐会现场录音,2009年发行CD,2016年发行180克黑胶唱片版本



这又是一个“发烧”曲目对吗?我们在上一个黑胶时代没能赶上《博伊伦之歌》的各种头版唱片,不过我们在CD时代已经完全感受到这个曲目的威力。

我在发烧初期最想买的CD就有TELARC发行的那张罗伯特 肖和亚特兰大交响乐团录制的《博伊伦之歌》,钻进一家又一家音响店,无论盗版还是正版摆放的试音碟里面几乎都有这版《博伊伦之歌》,从那些现在看也不怎样的低端系统里喷涌而出的是神秘的合唱、冲霄的女高音、清亮的童声、管弦乐团抑制不住般的全奏。



买到了罗伯特 肖的版之后,又听说约胡姆的DG版才是“原配夫人”,首演是这位大师指挥的,于是又买了刚发行的DG大花系列。

《博伊伦之歌》无论是CD还是黑胶,买来不难,难的是如何接近完美重播,CD还稍微好点,黑胶又关系到调整了,播播开始那段“命运之轮”合唱不算什么,第二面中间到内圈是恰好是《博伊伦之歌》最为精彩的部分,第三部分“爱之歌”到末尾“命运之轮”合唱重现,内圈失真当为重播的大敌。



回来聊今天推荐的版本,这是2004年12月31号柏林除夕音乐会的现场录音,我特别不欣赏的西蒙 拉特在柏林任上的一次极为精彩的现场录音,CD刚发行我就很排斥,首先是拉特,其次是华纳草率的封面装帧设计,很便宜的价格特别长时间根本不搭理这张唱片。

事实教育了我,当我偶尔听了一次,真是被震惊了,在这场音乐会中西蒙 拉特青少年时候那种灵气又回来了,全曲25个唱段就像被一个无形的线缆紧紧连缀到了一起,拉特的演绎形神兼备,气象万千,同辈的指挥家录音该曲目我听过不少,真能如这个现场般精彩的,我还不记得谁录过呢。



担任独唱的三位歌唱家都是当代艺术歌曲范畴最优秀的选择,尤其是里面有我喜欢的男中音克里斯蒂安 葛哈尔精妙的演唱,为这次录音添彩颇多。

29.99欧元,黑胶封面倒是跟CD不一样,同为红色背景,这次换了一匹奔马(然而并不明白其所以然),华纳对柏林爱乐音乐厅的声音了如指掌,这版录音的空间感超卓。

51.  《圣母悼歌》

乔万尼·巴蒂斯塔·佩尔戈莱西 《圣母悼歌》(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 Stabat Mater)/马奇金爱乐乐团/丹尼尔·卡莱加里(Orchestra Filarmonica Marchigiana, Daniele Callegari)、玛丽埃拉·德维亚(Mariella Devia)女高音、弗兰切斯卡·普雷维萨托(Francesca Provvisionato)次女高音/FONE公司1998年录音,发行SACD版本,2019年发行180克限量黑胶唱片



这是历史上最美丽的宗教作品!虽然这不是一个如今最为推崇的古乐版本,但来自作曲家故国音乐家们演绎的版本却是那么朴素而感人。

FONE公司的黑胶唱片也已经在我们系列推文中亮过像了,意大利录音师、制作人朱利安·凯萨 里奇(Giulio Cesare Ricci)1983年创立了这家唱片公司,从初始阶段就以严格选用录音设备,仔细揣摩和试验麦克风摆位以求得最佳声场和细节的平衡度为自己录音出品的号召,FONE那几张阿卡多都曾经是我国发烧友的“座上客”,相比很多公司,FONE的录音修饰很少,保持了其一贯坚持的真实之声。



做为18世纪意大利那不勒斯乐派的代表人物,佩尔戈莱西之来到这世间短短26年就被肺结核夺走了生命,他的歌剧《女仆做主妇》在歌剧史上更有革新性、更有地位,但显然他最被后人铭记的作品是《圣母悼歌》。

在生命最后时刻完成的这部作品抒情,委婉,带着淡淡的伤感,在悲伤中音乐的高贵又是那么吸引着听众们。



FONE的这版录音,公司老板里奇自己出马,他没有按照一般录制宗教作品的选择寻找教堂做为录音地点,他找到意大利马切拉塔的劳罗罗西剧院做为录音地,原始母带未经过后期编辑、混音,一轨到底的录音方式让这版的《圣母悼歌》声音并非唯美,真实到近乎现场的声乐、弦乐器拥有了真诚的力量。

女高音德维亚和次女高音普雷维萨托不是巴洛克音乐演唱家,略有歌剧腔的演唱给这个版本独特的风味。

47.99欧元的价格不算便宜,FONE黑胶定价偏高一直如此,按照录音来衡量,是可以接受的。

52. 格里莫的拉二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科莱利主题变奏曲、练习曲和前奏曲(Sergej Rachmaninoff: Klavierkonzert Nr.2、Corelli-Variationen op. 42; Etudes-Tableaux op. 33 Nr. 1, 2, 9; Prelude op. 32 Nr. 12)/海伦·格里莫(钢琴)/爱乐乐团/阿什肯纳及(指挥)(Helene Grimaud, Philharmonia Orchestra, Vladimir Ashkenazy)华纳旗下TELDEC2000/2001年录音并发行CD版本,2018年首次发行180克限量黑胶唱片



我们终于相会于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之下了,我上大学期间第一次听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就是这第二钢琴协奏曲,里赫特与华沙爱乐乐团著名的DG录音,当年只是在能播放CD的小型收录机聆听,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就完全深入我心,这几乎也是所有第一次听拉二钢琴协奏曲的人们共同的经历吧.

迅速的,毫无抵抗力的被拉赫玛尼诺夫征服,我还记得教我乐理、视唱练耳的姜夔教授曾经把拉二钢琴协奏曲开始的几个小节当作听辨的试题考我们,他们这批老教师都曾在青年求学之时深受苏俄音乐的影响,拉赫玛尼诺夫无疑会是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



熟悉音乐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拉二钢琴协奏曲是作曲家最成功的作品,这部创作于1899到1901年之间的协奏曲缠绵悱恻之外是宣泄不尽的磅礴情感,拉赫玛尼诺夫做为一位超一流的钢琴家对于钢琴的语言比交响化语言更加熟谙,他钢琴协奏曲中的管弦乐部分比他单纯的交响乐要更加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可能也是人们热爱他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理由之一。

华纳2018年决定以黑胶形式发行这款格里莫出道不久的经典录音,真做了一件大好事。出生在1969年的格里莫80年代末期就以职业钢琴家的身份出道,并且以在郊区养狼当作宠物,获得了“狼女”的绰号,不过她真正值国际范围扬名还是90年代末期开始,这版录制于千年之交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是那些年录音里最为耀眼的一枚星星。



带领爱乐乐团为她协奏的阿什肯纳及,这位同为天才钢琴家的大师特别会给格里莫留下舒服的气口,在他的协奏曲下管弦乐团与钢琴独奏近乎合二为一,给格里莫巨大的空间施展自己在音色上敏感的变化,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细腻的情感丝毫没有被奔腾的旋律洪流淹没,这种珠联璧合在别的录音版本中很难听到。



TELDEC是一个有着德律风根背景的老牌录音公司,即使现在已经被华纳公司的品牌政策刻意淡化,格里莫的这次录音依然能用“天碟”来形容。

19.99欧元的价格,无疑非常廉价。

53. 塔霍的拉二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幻想小品集、练声曲等(Sergej Rachmaninoff: Klavierkonzert Nr.2+Morceaux de fantaisie op. 3; Vocalise op. 34 Nr. 14; 2 Stücke für Klavier 6-händig)亚历山大·塔霍(钢琴)/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亚历山大·维德尼科夫(Alexandre Tharaud,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lexander Vedernikov)/ERATO公司2015年录音,2016年发行180克黑胶唱片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版本太多了,老录音以里赫特、阿什肯纳及、博列特等浪漫主义者的演奏为佳,现在这些年年轻演奏家只要协奏曲里面碰拉赫玛尼诺夫都会有一个新版本问世.

一个曲目因为太过好听被无数次的录音和无限制的传播,很容易引起听众们的麻木,已经很难有哪个新版本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唱片会成为“话题盘”了,但这不包括我们要推荐的塔霍版。



诸位知道我特别喜欢塔霍的演奏,可以说我是他的粉丝,他的肖邦圆舞曲和前奏曲几乎每次公号的线下活动都会出现在我选用的唱片中,塔霍在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近现代作品之间自如的游走能力,是大多数演奏家所不具备的。

ERATO公司对这次录音的重视从请来的指挥家就能看出来,亚历山大 维德尼科夫是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的高材生,2001-2009年担任莫斯科大剧院的音乐总监,他在任期间被誉为重建了大剧院历史上卓越的艺术声誉,ERATO把当时在欧洲发展的维德尼科夫请来担任协奏的掌舵人,希望这次录音多少有一些俄罗斯风格的影响。



塔霍对于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阐释,是完全男性化的,是帝俄时代贵族们的法语演讲,是心灵的激荡。

和前面推荐的格里莫版相比,塔霍营造了健壮的肢体和在这诱人肌肉覆盖下的细腻内心,深呼吸般的气口,优雅的分句,变化多端的触键,这些加上维德尼科夫驱动下的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磐石般的声音。



我在写作时真的希望能用一支足够巨大的喇叭向露天播放塔霍的版本,因为其中洋溢的男性之美我希望更多人能被触动。

和格里莫一样19.99欧元售价,迅速收入囊中才是你马上要做的。

54. 阿卜杜拉伊莫夫的拉三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Sergej Rachmaninoff: Klavierkonzert Nr.3)贝赫佐德·阿卜杜拉伊莫夫(钢琴)/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瓦列里·杰基耶夫(Behzod Abduraimov,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Valery Gergiev)RCO LIVE2017年10月4号现场录音,2020年发行180克黑胶唱片。



说起来第三钢琴协奏曲,我们不得不聊起一部澳大利亚的电影了,1996年拍摄,1997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项的《Shine》讲述了以真实人物—钢琴家大卫 赫夫考为原型的故事。

围绕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这首被称作“世上最难演奏”协奏曲发生的悲欢离合,让还是学生的我为之神往,我记得还问过钢琴系的同学,这首协奏曲是不是真的如电影所说的这么难,同学给了我很肯定的回答,我自己收集的第一个版本是为了便宜买的DECCA小双,阿什肯纳及早年与普列文合作的录音,不过在阿什肯纳及弹奏下,我是真听不出有那么难。



直到90年代末期我在一线当记者,和秃大师、德国射手一起采访第一次来华访问演出的杰基耶夫,基洛夫剧院乐团以及根本没听说过的一位冷战时期叛逃美国的苏联钢琴家图拉则,下午钢琴家需要练琴。

我们围观之下这位浑身黄毛,身高九尺膀扩三厅的俄罗斯壮汉俯身在那台世纪剧院的斯坦威琴上,这才看出来他的双手在演奏时候有多么忙活,庞大的身形驱动着那台D274发出雷鸣般的爆响,晚上的正式演出当最后一个和弦砸下去的同时,钢琴家图拉则直接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全场沸腾,连我这个在工作中的人都禁不住扯着因为感冒咳嗽失声的喉咙无声的叫嚷起来。



俄罗斯学派不乏新生代的出众钢琴家,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卜杜拉伊莫夫18岁在伦敦赢得了国际比赛冠军,与伦敦爱乐乐团在比赛最后一轮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被《每日电讯报》描述为描述为"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首协奏曲最迷人的过山车之旅"。



1990年出生的阿卜杜瑞莫夫今年31岁,录制这个阿姆斯特丹现场的2017年不过27岁,年轻人以平静的节奏,极大的内在张力统治了42分钟的演奏时间,在鹿特丹爱乐音乐总监任上多年的杰基耶夫自然是这个曲目当之无愧的最佳指挥人选之一。

他指挥的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第一乐章的压抑情感,持久的细腻解读,为阿卜杜瑞莫夫的情感独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RCO LIVE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黑胶唱片可以有两个版本选择,一个是普通欧版19.99欧元,一个日版47.99欧,我是日版CD和SACD的拥护者,但面对如此价差,我想欧版足矣。

55. 拉威尔《鹅妈妈组曲》+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选曲)

拉威尔《鹅妈妈组曲》+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选曲)(Maurice Ravel: Ma mere l'oye (in der Bearbeitung für 2 elektrische Gitarren)+(+Bela Bartok: 44 Duos für Violine (Ausz.) (Bearbeitung für 2 elektrische Gitarren)/高低二重奏(High Low Duo)/ Sono Luminus公司2020年录音,2021年10月29号发行CD版本和180克黑胶唱片版本



这是我们的榜单第一次推荐电声乐器的录音,这张最新发行的黑胶唱片来自两位美国流行音乐家(Cameron Greider and Jack Petruzzelli)手中的电吉他演奏。

法国作曲家、管弦乐配器大师莫里斯 拉威尔的不少作品都是先有钢琴曲谱,之后因某个契机他自己再为乐曲配器,所以我们听到的拉威尔音乐经常会有两个版本,他管弦乐配器的水平我们从上次推荐过的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的管弦乐录音就完全能够体会到,可以说没有他的配器。



单纯依靠穆索尔斯基原始钢琴独奏版,这套曲子很难走的那么远,在世界音乐爱好者心中的位置也不会如今天这么高,至于拉威尔自己的诸如《为悼念死去公主而作的帕凡舞曲》等双版本名作,从其管弦乐版本的璀璨颜色看,无疑都是管弦乐更胜一筹。

《鹅妈妈组曲》是拉威尔为他的朋友高迪斯基夫妇的一双子女美美、尚恩而作,选取了五个17到18世纪的法国童话故事,标题分别是“睡美人的帕凡舞曲”、“拇指仙童”、“瓷娃娃的女皇”、“美女与野兽的对话”、“神仙花园”,首演第二年被他加了两段音乐后改编成芭蕾舞组曲。



拉威尔是近代音乐家里面特别有童趣的一位,他以童话命名了自己若干作品,他的作品不是单纯借用这些天真可爱的名字,而是在音乐里真正融入了对于童年的回忆。

对于单纯快乐的向往,除了适当的加入同期法国艺术家们都喜欢的些许东方色彩之外,这部为琴技稚嫩的儿童写作的四手联弹作品音乐织体简单透明,仿佛是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一般“冰心在玉壶”。



卡梅隆·格雷德(Cameron Greider)、杰克·佩特鲁泽利(JACK PETRUZZELLI)是两位流行音乐家,格雷德更是兼具作曲家和指挥家的身份,他们在成立高低二重奏之前都是美国流行音乐界电吉他演奏方面的高手,格雷德从小学习西班牙古典吉他,多年电吉他的演奏之后,他试图以电吉他更富于变化的音色重新阐释古典音乐。



因此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佩特鲁泽利成了这个二重奏组,格雷德把拉威尔的四手联弹《鹅妈妈组曲》以及巴托克的小提琴二重奏改编为两只电吉他的重奏,我们会在录音里听到这些作品是如何用电吉他拨奏出奇妙和声的。

180克黑胶唱片售价26.99欧元,文章推送时唱片刚发行没几天。

56. 拉威尔《波莱罗》+《圆舞曲》

拉威尔《波莱罗》+《圆舞曲》(Maurice Ravel: Orchesterwerke "oreloB"+Bolero; La Valse)/荷兰爱乐乐团 卡罗·列兹指挥(Netherland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arlo Rizzi)/Tacet公司2011年录音,2013年发行180克黑胶唱片版本/A面波莱罗舞曲反向播放



上周刚推送过一张Tacet公司反向播放的黑胶唱片,这周我们继续推送一张拉威尔,正好和上周钢琴版的《图画展览会》形成了巧妙的呼应。

拉威尔的《波莱罗》恐怕是这位作曲家最著名的作品了,这首芭蕾舞曲是管弦乐配器最经典的教材,相同的旋律无聊的来回重复,但不断丰富和变换的配器让这漫长的重复成为永恒的经典,乐器逐渐增多,简单乐器的齐奏变成淡淡的和声,最终像作品的文字描述一样,一个少女的独舞成了全场乐器的狂欢,不变的旋律和不变的节奏捍卫着拉威尔配器上最神圣的位置。



不夸张的说,即使拉威尔的前辈,法国作曲家拉莫、柏辽兹在世,恐怕也很难不承认这位后世天才无以伦比的才华吧。《波莱罗》全曲十六到十八分钟左右,不算很长,一般指挥家都会在拉威尔管弦乐作品集或者法国印象派作品集中收录这部作品,名团名指名盘不胜枚举,只要我们数得出来的指挥家们都有录音存世。

不过呢,发烧友却很少用这首终曲部分特别爆棚的曲目做为试音碟,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太长”,很少能有发烧友耐下心来在系统前面听完《波莱罗》,前面很轻,小军鼓在乐曲开始部分几乎不可闻的敲击,系统分辨力不灵的话,真是够呛能听见,我自己最初听的也很费劲,随着器材不断升级才能领略到全曲播放《波莱罗》的妙处。



本次录音的话筒:

1. Tube microphone Neumann M 49: main mics

2. Tube microphone Microtech Gefell UM 92.1 S: strings, woodwinds, ambience

3. Tube microphone Neumann U 47: double bassoon, violoncelli, double-basses

4. Tube microphone Neumann U 67: snare drums; Tzigane: violin solo; La Valse: trumpet

当然,如果像98年法国世界杯开幕式上那样,在《波莱罗》伴奏下载歌载舞重现狂欢的场面,想必很多人是可以接受这首“单调”的音乐,正因为如此《波莱罗》从98年世界杯后成了法国的一张名片。

回头来看我们今天的推送,Tacet的反向播放对《波莱罗》这样终曲火爆的音乐特别友好,以前的黑胶时代,单面播放《波莱罗》大部分的结果就是伴随着严重失真“结束战斗”。



当然今天的科技发展让反向播放不是唯一解决终曲外圈大动态失真的手段,更精密的设备和更认真的调整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担纲这次录音的意大利指挥家列兹是老牌的歌剧指挥家,他和荷兰爱乐乐团的演绎貌似平静,实际上暗潮汹涌,拉威尔配器中的细节,不变节奏的细微变化都让这版唱片不但拥有出众的音效,更是经典演绎的代表作。

27.99欧元的售价必须要拿下一张才可以。

57.雷斯庇基《示巴女王驾到》+《罗马的松树》

雷斯庇基《示巴女王驾到》+《罗马的松树》(Ottorino Respighi: Belkis, Queen of Sheba+Pini di Roma)/明尼苏达管弦乐团 大值英次指挥(Minnesota Orchestra, Eiji Oue)/ Reference Recordings公司200年录音,2014年发行200克(公开数据是180克)半速刻片黑胶唱片版本



发烧录音和发烧版本黑胶唱片继续推送,我们既爱又恨的RR公司登场,版本是“九城闻名”的发烧片指挥家大值英次和很多人觉得不怎么样的明尼苏达管弦乐团。

RR公司、发烧老祖、龟溪合唱团、大值英次和明尼苏达管弦乐团在何时代替了TELARC公司的发烧片老大位置,我记不太清楚了,从大值英次那些CD录音时间看,应该是新世纪初的几年,比起TEALRC不少录音的超低电平,RR的录音即使中等音量听已经非常过瘾,CD的压片质量不错。



你把前级的音量旋钮往右多扭动一些的话,即使是国产全套发烧器材似乎也不容易产生失真,加上RR公司深谙发烧友的心理,每张唱片的编排总能给你若干首比较段,轻易能爆起来的小曲子。

一时间如果身为发烧友,家里没几张《舞迷心窍》、《红魔鬼》或者《TUTTI》很难让喜欢串门的来访烧友们找到感觉,不过我那时候和身边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却很反感RR的唱片,年轻气盛的时候很看不上这些“没文化”的录音,曲目太通俗,录音太夸张,咚咚咚光知道敲鼓,多没劲啊,过了些年,像所有流行文化一样,RR的大烧片逐渐也就少有人再提及了。



今天公平看待这些RR唱片,明尼苏达管弦乐团虽然只能算美国二流,但是这支已有百年历史的乐团在2021年留声机大奖上获得最佳乐团奖,历史上他们也不乏优秀指挥家的领导,水星唱片50-60年代的优秀录音就曾经出现过多次明尼苏达管弦乐团的名字。

再看大值英次,桐朋学园出身的指挥家和小泽征尔一样在美国学习和发展,离开明尼苏达的首席指挥任后,回到日本担任了大阪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并且和多支乐团录制了晚期浪漫主义和罕见作品的唱片。

最后回到RR的录音,也许以前由于器材的局限性,我们还不能一窥录音的真面目,从RR和指挥家昂纳克、皮茨堡交响乐团签约后系列现场录音的重播,我自己完全改变了对RR录音的成见。



再听大值英次十年前的这些录音,尤其是那几张”发烧片“以外的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夜莺》,拉赫玛尼诺夫《交响舞曲》,以及我们今天推送的雷斯庇基《示巴女王驾到》《罗马的松树》,无论从演绎还是录音,都属于可圈可点。

RR的饱满录音在表现《示巴女王驾到》这种凸显管弦乐色彩的作品和《罗马的松树》这种色彩和动态双方面突出的作品上,有着天生的优势。

原价39.99,现在略有折扣到37.99欧元的200克+半速刻片,可以收入囊中。

58. 圣桑《动物狂欢节》+《骷髅之舞》

圣桑《动物狂欢节》+《骷髅之舞》(Camille Saint-Saens: Karneval der Tiere+Danse Macabre op. 40)/阿雷克斯·维佐列克(Alex Vizorek 讲解) 贾特科克组合(Duo Jatekok) 里尔国家管弦乐团(Orchestre National de Lille)露西·勒瓜伊指挥(Lucie Leguay)/ Alpha公司2020年录音,2021年发行180克黑胶唱片



我们本次推送的作曲家之中,继拉威尔和雷斯庇基之后,圣桑这位精美的管弦乐大师登场了,他的作品华丽曼妙,同前两位一样极富色彩性,他的音乐较拉威尔和雷斯庇基更通俗易懂,尤其是我们要推荐的这部《动物狂欢节》。

说起《动物狂欢节》,恐怕这又是一首大部分人之听过其片段的作品,《动物狂欢节》是圣桑1886年的创作,在他生前只是供他和几位朋友一起演奏和互相消遣之用,并未当作正式作品进行发表,只有那首尽人皆知的《天鹅》被作曲家放了出来,立刻因为乐曲的宁静和极端优美赢得了听众们的热爱,不少人接近古典音乐的原因就是这首《天鹅》。



《动物狂欢节》全曲是圣桑身后,在1922年2月25号首演,直到此刻听众们才有机会一窥全貌。

《动物狂欢节》由14部分组成,出现的动物形象有狮子、鸡、野驴、乌龟、大象、袋鼠、水族动物、长耳动物、杜鹃等等,乐队是两架钢琴与九件乐器的组合,钢琴承载了大部分管弦乐队的功效。



另外的九件乐器在组曲当中饰演了各种动物的角色,13首乐曲和1个终曲里面圣桑除了使用各种乐器的独特音色,还借用了不少作曲家的作品来夸张和变形,这些前辈作曲家有拉莫、柏辽兹、奥芬巴赫、车尔尼、罗西尼和圣桑自己。

由此可见圣桑的幽默感是这部作品的主旨所在,也就更加让吵吵闹闹的表演到最后的阶段忽然出现两分多钟圣洁美丽的《天鹅》成为音乐创作上的神来之笔了。



往以前回溯,《动物狂欢节》好的录音不少,著名钢琴家和大提琴家们参演的版本也是多如牛毛,我们推送的这版新录音是 Alpha公司2020年的新录音。

比利时喜剧幽默大师阿雷克斯·维佐列克重新撰写了组曲各段之间用作连缀的串词,比以前一本正经的解说词逗笑了不少。

女指挥家勒瓜伊和女子双钢琴组合贾特科克在某些锻炼还植入了一些以前没有的音乐片段,如果你首先听第13曲《天鹅》,那么你会感到在以往的静谧里多了音乐的律动性和摇曳生姿的洁白倒影。



17.99欧元的售价的黑胶唱片,比CD版本少了一首弗兰克的双钢琴协奏曲,更好的音质已经平衡了时长略少的遗憾。

59. 圣桑《第三交“管风琴”响曲》

圣桑《第三交“管风琴”响曲》(Camille Saint-Saens: Symphonie Nr.3 "Orgelsymphonie")/杨·克雷比尔(Jan Kraybill 管风琴)堪萨斯城交响乐团(Kansas City Symphony)迈克尔·斯特恩(Michael Stern 指挥)/ Reference Recordings公司2013年录音,2016年发行45转半速刻片180克黑胶唱片



能不能播放好圣桑《第三“管风琴”交响曲》是对一套大型HI END音响系统基本的要求和考验,管风琴以它庞大的体量和极度宽广的音域让很多中小型音响系统望而却步,加上这部交响曲中合奏的交响乐团缤纷的各式乐器,不够极致的系统都会败下阵来,即使承受音压的强度足够每天狂敲《炎黄第一鼓》……

我平生第一张圣桑《第三“管风琴”交响曲》是大学时代在中图公司买的黑胶唱片,80年代初期指挥家迪图瓦与麾下蒙特利尔交响乐团为DECCA做的录音,可惜买到手以后比较长时间却没有一台黑胶唱机,听别人说管风琴交响曲如何爆棚,如何大动态,只能默默咽着口水看手里这张只能看画的黑胶唱片。



随着后来唱片版本多起来,逐渐认识到这部管风琴交响曲录音不易,重播不易。指挥家在演奏现场如何能够平衡管风琴和乐队的比例,录音师如何在录音当中做好空间、管风琴、乐团、残响时间控制等等繁琐的工作。

我们拿到唱片以后怎么在自己系统里构筑我们所理解的现场之音,我们家里的系统是不是能在细节和动态间保持恰当的位置重播,对比马勒那些在某些片段会使用管风琴的交响曲,圣桑《第三“管风琴”交响曲》有自己独特的,端庄的美感和艳丽的色彩,这可能对重播系统的“气质”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呢!



作曲家圣桑是他那个时代欧洲首屈一指的管风琴家,对管风琴这件乐器的了如指掌让他的管风琴交响曲把独奏乐器和乐团完全融为一体,管风琴交响曲是我听过的所有同类型作品最独特,也是最伟大的。

圣桑《第三“管风琴”交响曲》对录音场地、管风琴和唱片制作要求甚高,所以老录音里面版本虽多,真能达到HI END要求的屈指可数,我们更期待新技术能够满足我们在“发烧”上的苛刻要求,Reference Recordings的这版录音是在美国堪萨斯城的考夫曼表演艺术中心的音乐厅进行的。

这座表演艺术中心2011年落成,古典音乐厅拥有1600个座位,管风琴的设计和舞台后的墙壁融为一体,呈现出拱门的形状,管风琴的轰鸣可以在音乐厅自然的扩散开来。



担任这次录音管风琴演奏的是美国著名管风琴家克雷比尔,我们在RR公司还可以找到几张他演奏的极限低频测试唱片,迈克尔·斯特恩是小提琴家斯特恩的儿子,在他率领下的堪萨斯城交响乐团拥有柔美的弦乐声部和华丽的管乐声部。

RR公司金牌制作人、格莱美奖获得者大卫 弗罗斯特是本次录音的监制,基斯·约翰逊教授担任录音工程师。他们的录音呈现了艺术中心赫尔茨贝格音乐厅的规模,管风琴演奏的巨大力量,透明度和空间感是这版唱片最吸引我的地方。

和上面大值英次的唱片同样售价37.99欧元,45转半速刻片是否更加具有了吸引力呢?

60. 多米尼科·斯卡拉蒂《羽管键琴奏鸣曲》

多米尼科·斯卡拉蒂《羽管键琴奏鸣曲》(Domenico Scarlatti: Cembalosonaten)让·朗多演奏Jean Rondeau (Cembalo)羽管键琴奏鸣曲第6、9、119、141等(Cembalosonaten K. 6, 69, 119, 141, 162, 175, 208, 213, 216, 481)ERATO公司2017年录音,2018年发行180克黑胶唱片。



你认为所有的唱片之中最难播放的是什么类型呢?是小提琴吗?不对,现在中高端系统对于小提琴高把位的频段和还原木质感所需的音色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以前那些经常来难为音响系统的小提琴录音都不再是问题。

那么是钢琴吗?钢琴对桌面系统肯定是困难的,以前即使中大型系统,因为技术瓶颈的限制让钢琴的重播很难均衡,往往是一个薄片或是一个木头墩子呈现在听众面前,现在早就不是问题,我听过的中型系统已经能完美再现一台斯坦威D274的身材。

难道是大编制交响乐?我记得以前的文章写过,如今能承受大音压和极端失真的音箱可是不少,有“干粗活”的录音室监听派,也有大客厅用的HI END音响,能大声不失真已经是最低要求,把录音地点的特性,音乐的气质,乐团吞吐呼吸重播的活灵活现也是不难办到的要求。



我自己的经历中,最难播放的其实是羽管键琴,这是最具挑战性的唱片,至于为什么难播,我们介绍完这张唱片后再说。

和巴赫同年出生的意大利作曲家多米尼科 斯卡拉蒂历史上简称D 斯卡拉蒂,是同为音乐家的父亲亚历山德罗 斯卡拉蒂(A 斯卡拉蒂)的第六个孩子,和巴洛克时代所有的音乐家庭一样,我们今天视为艺术的音乐,在当时和烤面包、理发师、赶马车的没区别,都是一门可以家传的手艺,也仅此而已,音乐家的地位和一般的仆人区别不大。

多米尼科在父亲的培养下继承了家族的音乐传统,由于家乡那不勒斯当年在西班牙王室的势力范围内,所以多米尼科从最初就为西班牙、葡萄牙的王公贵族们效力,他的足迹从那不勒斯到威尼斯,从罗马到伦敦,从里斯本到马德里,跟随不同的主人游历,与同期的巴赫、亨德尔相比。



多米尼科为羽管键琴创作的数量惊人,他生前已经发表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在他身后进过学生、朋友和研究者的整理,一共有555首奏鸣曲面世,他的奏鸣曲似乎多少摆脱了一些复调音乐的束缚,以旋律性、抒情性和歌唱性见长,比同辈音乐家更早的预示了主调音乐的到来。

面对如此煌煌巨著,我们欣赏听多米尼科这些奏鸣曲的一个明显听感是“怎么听着都差不多”,这种困惑也出现在后来海顿那些奏鸣曲、四重奏和大部分交响曲里,作品数量的庞大和过渡时期曲式的不健全,让我们觉得这类音乐千篇一律,这同样是摆在演奏家面前的难题,如何能让自己的演奏更多的挖掘出相似音乐里的细微不同,放大这些差异获得更理想的演奏效果。



法国青年羽管键琴演奏家让 朗多就是这样一位颇为有心的人,跟随早期键盘演奏大师布兰蒂娜·维尔莱(Blandine Verlet)学习了十多年的羽管键琴、通奏低音、管风琴、钢琴、爵士乐即兴演奏和指挥后,朗多进入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深造,2012年年仅21岁的朗多在比利时布鲁日举办的国际大键琴比赛上成为历史最年轻的头奖获得者((MAfestival 2012)。

2015年他和ERATO公司签约,之后录制了两张巴赫、一张拉莫,我们今天推荐的是他2018年在EARTO的第四张唱片。



对于这位一头乱发,一脸蓬须颇有70年代嬉皮士摸样的年轻人,演奏15首单乐章奏鸣曲的目的正是激发斯卡拉蒂音乐中那些实验性的,激情的,洋溢着西班牙和葡萄牙民族风的部分,从唱片的重播我们完全可以证实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鸣响在我们耳畔的多米尼科不再是呆板和克制的巴洛克形象,他以跳跃的舞蹈节奏来到我们面前翩翩起舞,朗多的触键声音结实自然,琴身共鸣宏大而木质感十足,第八和第九曲之间他还加了一首自己的即兴演奏,这也算是这位爵士音乐即兴演奏爱好者对即兴演奏盛行的巴洛克大师们致敬吧。



我们再来聊几句难录难播的羽管键琴。

这种乐器如今在早期音乐领域复兴,琴的质量鱼龙混杂不说,当年为小环境演奏衍生出的乐器音量小的可怜,声音纤细无比,虽然合适的环境听上去别有风味,但没法在我们如今的音乐厅演奏,不夸张的说我们趴在琴周围欣赏还差不多。

录音师捕捉羽管键琴的声音已经无比困难,想要在后期不做过度处理重现一台羽管键琴很不容易,发烧友在自己系统重播又会碰见更多的难题,更多要重播的是羽管键琴和空气、周边环境接触的回响,这比太极拳还要柔和的“巴洛克内力”在你系统能优美的播放吗?

全文完,图片源自于网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vatar

2

主题

0

回帖

2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6